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當上東吳權臣後結局如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當上東吳權臣後結局如何?

說到諸葛恪,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小故事。

諸葛亮兄弟三人,他在蜀漢擔任丞相,弟弟諸葛均也是蜀漢任職,而他的大哥諸葛瑾為孫權效命,擔任東吳的大將軍,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陸遜。諸葛瑾的長子名叫諸葛恪,聰慧過人,孫權非常喜歡他,甚至有意培養他做東吳的「諸葛亮」。然而,諸葛恪在成為東吳權臣後,為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慘遭滅族?

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少年成名,「辯論應機,莫與為對」。孫權第一次見到諸葛恪時,就稱讚道:「藍田生玉,真不虛也。」由於諸葛恪反應快、善言辭,孫權對他很看重,因此有意在政治、軍事方面培養他。到了孫權晚年,昔日東吳的元勳老臣早已相繼過世,而太子孫亮年紀尚幼,「朝臣鹹皆注意於恪」。

孫權病重後,徵召諸葛恪入朝,「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孫權臨死前,在病榻前托孤給諸葛恪,「吾疾困矣,恐不復相見,諸事一以相委。」諸葛恪雖然成為東吳的權臣,但地位很不穩固。托孤後的第二天孫權病死,同是托孤大臣的中書令孫弘就想幹掉諸葛恪,「弘素與恪不平,懼為恪所治,秘權死問,欲矯詔除恪」,不過沒有成功。

原來諸葛恪長期在地方任職,朝中情況複雜,而他又沒有陸遜那樣的功績,權力的基礎很不穩固。諸葛恪心裡清楚,他在給弟弟諸葛融的信中寫道:「吾身受顧命,輔相幼主,竊自揆度;才非博陸而受姬公負圖之托,懼忝丞相輔漢之效;恐損先帝委付之明,是以憂慚惶惶,所慮萬端。且民惡其上,動見瞻觀,何時易哉?今以頑鈍之姿,處保傅之位,艱多智寡,任重謀淺,誰為唇齒?」

諸葛恪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廢除孫權時期的苛政。諸葛恪「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第二,遷都武昌。當時東吳的都城在建業,是東吳皇室以及江東士族的大本營,諸葛恪想通過遷都擺脫這些集團的束縛,但是卻沒有成功,反而激化了與他們的矛盾。

第三,興兵北伐。當年陸遜就是通過夷陵之戰,樹立自己在東吳的聲望,諸葛恪也想通過軍事手段,來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鞏固權力基礎。252年,諸葛恪派人侵入曹魏領土,在東興築城,挑起戰爭。曹魏權臣司馬師大怒,派司馬昭領兵七萬攻打東興。諸葛恪親率四萬軍隊迎戰,結果在東興之戰中大獲全勝,殺死魏軍上萬人。

諸葛恪被加封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荊揚二州牧、丞相、陽都侯,此時他的聲望已經達到了頂點,按理說應該見好就收。可是諸葛恪大概和二叔諸葛亮一樣,也有一顆北伐的心,他在東興之戰後,認為魏軍不堪一擊,於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結果這一戰慘敗,「眾庶失望,而怨黷興矣」。

班師回朝後,諸葛恪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反而更加獨斷專行,將那些在自己出征後被任命的官員一律罷免,「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諸葛恪居然還整頓軍隊,打算繼續北伐,攻打徐州。在這個時候,東吳的宗室集團動手了,在吳主的許可下,孫峻發動政變,殺死了諸葛恪,並誅殺掉他的三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