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瞻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一生輝煌無比,雖沒有統一三國,但是也是鞠躬盡瘁了,俗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按理說諸葛亮的兒子也應該遺傳諸葛亮的優良傳統的,但可惜的是,他的本事比諸葛亮差多了。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死的時候,他才八歲,但是也繼承了諸葛亮武鄉侯的爵位,諸葛瞻由於他父親的光輝,很順利的就進入的蜀漢的高層。
但是換句話說,諸葛瞻是一直生活在諸葛亮的身影下的,這對他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情,由於父輩太強了,做為孩子如果有一點做的不好的地方,都會被人說閒話的。
所以起點太高也是不利於發展的,首先就是經驗不足,大家想想,諸葛亮達到現在這個高度是經歷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硬仗的,所以大家對諸葛瞻也抱有很大的期待,可是最終他還是毀在了自己的年輕上。
公年263年,鍾會在外邊牽制住了姜維,而鄧艾則立即襲擊陰平,成功後成都市失去天然屏障,全部蜀漢深陷焦慮,諸葛瞻出去應戰鄧艾,關乎蜀漢的最後一戰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諸葛瞻出生
在263年,司馬昭啟動了最後的滅蜀之戰。結果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諸葛瞻率領七萬之眾,最終不敵鄧艾的幾千兵馬,綿竹被破,直接導致了成都被圍,劉禪投降,蜀國滅亡。這裡有疑問的?諸葛瞻這麼多兵馬,就算耗也把鄧艾耗死的,為何這麼輕而易舉的的就被擊敗了。我覺得有下面幾點:
鄧艾的部隊雖然少,但是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十足,俗話說「兵不在多而在精 將不在勇而在謀」。
據《魏書·鄧艾傳》記述:
艾自陰平修為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安全通道,做作橋閣。山高谷深,至關艱難險阻,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繼而下。官兵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是被鄧艾用這般凶險的方法對敵,由此可見鄧艾的信心是有多足的。
諸葛亮傳人:姜維據《三國誌》記述,曹軍手下有人覺得此役不好打,千萬不可隨便發兵,曰"賊未可擊"。而鄧艾則大幅氣憤,講到:"生死存亡之分,在此一舉,為何不可之有。」
這句話可以看出鄧艾的決心是有多大,心中就是與蜀漢背水一戰的念頭。不過就算鄧艾率領的兵馬都是百戰之師,可是諸葛瞻可是以逸待勞呀,卻非常意外的敗了。
第一,單單從諸葛瞻與鄧艾的能力看來,諸葛瞻的實力是遠在鄧艾之下的,諸葛瞻做到現在的職位都是托了他父親諸葛亮的福氣,並且在這場大戰之前並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也就是說他只能紙上談兵。
但就是這唯一的一次戰役,就把自己和蜀國給一起坑了進去,對戰的時候盲目跟風出擊,中了鄧艾的計謀,大敗而退。
《三國演義》曾那樣記述:
願皇上盡發成都市之兵,與臣(諸葛瞻)領去, 決一死戰。後主即撥成 都兵將七萬與瞻。
可以看到諸葛瞻的兵力是很足的,可以說守好綿竹是非常簡單的,一方面有自己的輕敵,還有就是自己沒經驗。
諸葛瞻領兵
而他面對的鄧艾可是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的一個人,讓一個沒什麼作戰經驗的人,去抵抗一個戰鬥閱歷豐富,謀略能力強勁的人,這最後的下場,難道不是高下立判嗎。
第二,當時諸葛瞻的兵馬號稱七萬,可是戰鬥能力並不強,這些兵馬都是沒有經歷過什麼戰役的新兵蛋子,因此說,只是蜀漢的一個雜牌軍,並沒什麼真實的戰鬥能力。除開軍隊的整體實力不高,蜀漢本身的腐敗問題也間接性的造成了綿竹對決的不成功。
鄧艾偷渡陰平
在諸葛瞻深陷敵軍重圍的時候,身旁的人都勸他趕緊退守成都,可是他就說了一句話:"吾內難消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遵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講完後就自殺掉。
這句話是說自己不能除去黃皓這奸佞小人,也阻止不了姜維北伐徒耗國力,自己連綿竹都受不了,我還有何顏面回成都。
大家來仔細觀察諸葛瞻臨死前這一番話,實際上他是在破口大罵劉備,為什麼呢?因為劉備選了一個這麼差勁的繼承人,黃皓是個佞臣,每個人都瞭解,可劉禪卻不清楚,對他十分信任,在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就對劉禪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以。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親小人的劉禪
之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勸誡劉禪"親小人兒,遠賢臣。"有劉備和諸葛亮的勸誡,可劉禪還是繼續信任黃皓,說明劉禪確實不行,也就是說劉備選繼承人的眼光也有有問題的。
諸葛瞻臨終前的話裡我們知道,他是想除掉黃皓的,實際上就是說劉禪親密接觸小人,杜絕賢才,也就是說暗指劉備用人不當,大家覺得呢?
最後諸葛瞻終究是太過年輕了,讓諸葛亮的光輝業績蒙上一層烏雲,諸葛瞻在鄧艾這類老油條面前,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力,可歎諸葛亮一世英名,他兒子只落得個自盡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