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化身。他不光足智多謀,還忠心耿耿。劉備死後,他一心輔佐後主劉禪。蜀漢能硬撐過那十幾年,諸葛亮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
可這也給很多人帶來一個疑問,憑借諸葛亮在蜀中的聲望、勢力,他完全可以取代阿斗,自己當上皇帝。再加上劉備在臨終前,曾對他說過。如果阿斗可以輔佐,那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那就自立為王。所以,諸葛亮為什麼不背叛阿斗,很多人都不理解。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當時白帝城托孤的時候。表面上看,劉備是全權放手給諸葛亮,實質上是暗地裡敲打諸葛亮。其實,這種說法的漏洞實在是太大了。
對於劉備來說,他一個即將要去世的人,就算敲打成功諸葛亮,又有什麼用?難道還真的能殺掉諸葛亮?要是殺掉諸葛亮,誰能支撐起蜀漢的基業。
而且,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也超越了一般的君臣之間的關係。更多的,就像是知己之間的囑托。
東漢末年,雖然已經是亂世,但仍有一部分人願意講究信義,甚至願意付出生命。就像孫策把江東拜託給周瑜後,周瑜誓死輔佐孫權,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要說劉備是虛偽的講蜀漢基業托付給諸葛亮,並且藉機敲打他,其實是不可信的。
另一種說法,就是諸葛亮並不是不想,而是沒有實力。這種說法的可信度也不高。蜀漢的實力來自於兩個方面,一面是劉備當年攢下的家底。
另一面是蜀地的世家大族的支持。劉備當年的家底,隨著關羽、張飛被殺,夷陵之戰被陸遜一把火少了精光後,基本上沒剩下多少。而對於蜀地的世家大族來說,如果能獲得足夠的利益,劉禪和諸葛亮,到底誰當皇帝,重要嗎?不重要嗎?蜀漢後期的人才,基本是由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不願意背叛阿斗,自己坐上皇位,有兩個原因很重要。第一個,蜀漢能站穩腳跟,靠的是「興復漢室」這面大旗。當年,劉備招攬諸葛亮等各路人才的時候,也是說的這個理想,這個目標。
現在,如果諸葛亮推翻劉禪,那麼,「興復漢室」這面旗幟也就倒了,人心也就散了。即使諸葛亮能奪得蜀地,要真正坐穩,也要費很大的力氣。
而第二點更為主要。其實在古代,老皇帝把幼子托付給可以信賴的大臣,並不是很稀罕的事情。漢武帝就把幼子劉弗陵托付給霍光,成就一段佳話。當然,這樣做畢竟是由風險。而且,劉備也經歷過兩次被托孤的事情。
當年,徐州牧陶謙,就曾把自己的妻兒老小托付給劉備,把徐州也拱手讓給劉備。不過,當時諸葛亮並不在劉備身邊。但第二次的托孤,諸葛亮可全程都跟隨。
當時是荊州刺史劉表,感到自己身體越來越差,就找來劉備。劉表告訴劉備,自己已經不行了,而手下的部將也沒有什麼人才,幾個兒子又都無法擔當大任,所以,願意把荊州讓給劉備。
以諸葛亮當時的想法,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能不拿。有了荊州之後,就可以進取蜀地。等到蜀地拿下後,就可以分兵兩路。一路從荊州出發,另一路由蜀地發兵,以夾攻的形勢,奪下中原,再進吞東吳。這樣的話,天下就能被重新恢復一統。這些好處,劉備心裡自然也清楚。
可劉備就是不願意,即使是劉表死後,他也不願意趁劉表的幼子危難的時候,奪下荊州。直到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才費盡心思,從曹操、孫權的手裡搶過來。
從這一點來看,劉備固然有自己梟雄和野心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是自己善良和真性情的一面。當然,有時候,這種真性情對於奪取天下,並不是很有用。不過,他身邊的人都看在眼裡。很多時候,他們會無意中的模仿。多年以後,諸葛亮望著「興復漢室」的大旗時,總會回想起劉備帶他去看劉表的那個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