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攔劉備伐吳?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攔劉備伐吳?原因是什麼

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攔劉備伐吳,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被吳國擒獲,最終一代傳說戛然隕落。老兄弟命喪他鄉,年過花甲的劉備悲痛欲絕,憤然提「百萬雄師」伐吳,結果被火燒連營,連蜀國連最後一點家底兒也被折騰完了。蜀國在三國中的綜合實力也由老二淪為老三。

那麼運籌帷幄的諸葛亮當初為啥不竭力阻止劉備伐吳呢?

原因有兩個:

第一,蜀國中「復仇」之聲高漲,諸葛亮人微言輕。

首先發聲最強烈的就是張飛,作為「桃園三傑」的老三,張飛對二哥尤為敬重。兄弟們多年來一起並肩作戰出生入死的感情,非常人所能理解。

而且那時候張飛也已經快六十了,人越老越是容易動情。張飛的反應就很容易理解:恨不能星夜飛往前線,踏平江東。

劉備的心情跟張飛差不多,雖然是一國之主,難免也有感情用事的時候。更何況張飛復仇的呼聲那麼強烈,劉備如果稍有不贊同的意思,恐怕會讓張飛等一幫老將心寒。說好的「生死與共」,你當了皇帝,就不把當年兄弟的誓言當回事兒了?

跟張飛等相比,當時的諸葛亮地位其實並不高。劉備夷陵之戰前,諸葛亮的主要職責就是守護大後方,供給糧草。而且說實在話,諸葛亮參加劉備的隊伍時,「桃園三傑」已經在戰場上並肩打拼了二十多年。關於給兄弟報仇這件事,諸葛亮實在是「人微言輕」。

第二個原因:在當時的情況來看,伐吳大概率是能贏的。

荊州之戰的失利,受損失最大的自然是蜀漢,但是卻沒有讓蜀漢元氣大傷。因為荊州戰區一向都是蜀漢的「獨立戰區」,荊州戰力的失敗對蜀漢大本營的戰力沒有一點影響。相反,荊州之戰中消耗掉的吳國的戰力,卻是他們的家底兒。

最要命的是,荊州之戰後,吳國統帥中最強的呂蒙沒多久就病死了。走的那麼突然,當然沒機會培養繼位人了。都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繼呂蒙之後,吳國面臨的是「無帥可用」的尷尬局面。只能臨時選帥迎戰,顯得很是被動。

所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伐吳是正確的選擇,而且是再難遇到的絕佳機會:吳國戰力重創,統帥沒有合適的人選。

相比較而言,劉備伐吳絕對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經過認真的分析之後做出的決定。諸葛亮作為「高層」自然不會不知道這個情況。

至於後來不世英才陸遜橫空出現,一把火燒出了個奇跡,只能說是「天意難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