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魏延的計謀 子午谷奇謀真的不可行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魏延的計謀 子午谷奇謀真的不可行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子午谷奇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故地重遊,再次來到了漢中。和217年那次不一樣,這一次,他是作為北伐曹魏的主帥出場的。也就在出征之前,諸葛亮召集了帳下的文臣武將,又進行了一次軍事會議。與會的,都是蜀漢最傑出的人才。武將一席,有趙雲、魏延、吳懿、鄧芝、陳式、吳班、高翔、王平;文臣一席,有蔣琬、馬謖、楊儀等。這次會議,核心議題是討伐曹魏的進兵路線。其實,進兵路線早就已經定下了,那就是西攻隴右祁山。之所以再次召開會議,主要還是想集思廣益,再完善下作戰計劃。不料,會議剛一開始,武將席的魏延就提出了不同意見。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聚合,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魏略》

在演義裡,魏延的出場時間挺晚,大致是在劉備南逃江陵,路過襄陽城時。那時,偏將魏延對劉琮不戰而降很不滿意,遂搞了一場兵變來迎接劉備入城。可是,劉備顧及仁義形象,並沒有接受魏延的好意。魏延獻城失敗,沒了立足之地,乾脆離開襄陽,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實際上,這場大戲在正史上是沒有的。史書對魏延的確切記載,是劉備入蜀以後。我們知道,劉備入蜀的目的是和劉璋爭奪益州。在這場歷時兩年多的戰爭中,可能是因為魏延打仗打得比較出彩,以至於戰爭結束後,劉備很大方地將牙門將軍這個職位交給了他。翻閱史料,截止到劉備奪取益州,他一共封了兩任牙門將軍。第一任牙門將軍,是長阪坡護主生還的趙子龍。第二任牙門將軍,便是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魏延。僅此一點,便可看出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其實,這只是劉備器重魏延的開端。到了219年漢中之戰結束,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幾乎到了令人側目的地步。

當時,劉備已經晉陞為了漢中王。可是,繁雜的政務以及緊張的局勢迫使劉備不可能在漢中停留過久。因此,在他臨走前,必須要選拔一位得力的將領來鎮守漢中。本來,論資歷和聲望,除了守荊州的關羽,漢中守將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張飛。實際上,諸將和張飛也是這麼認為的。然而,劉備卻選了資歷比黃忠還淺的魏延。諸營將校士卒聞訊,紛紛驚詫不已。那麼,劉備識人的眼光到底如何呢?

不得不說,劉備識人的眼光的確高人一籌,他選拔的這個漢中太守很是得力。史料記載,魏延在漢中太守任上一幹就是八年。這八年,即219年至227年,堪稱是蜀漢的存亡之秋。關羽荊州之失、劉備夷陵慘敗、南中叛亂,接二連三的變故使本就弱小的蜀漢更加雪上加霜。多虧魏延確保了蜀漢的北大門的安全,才能讓諸葛亮毫無後顧之憂地修復戰創、儲蓄北伐物資。那麼,魏延又是如何抵禦曹軍的呢?

溝通關中至漢中的秦嶺古道

史料記載,魏延根據漢中的地形特點,不但在險要之處修築了許多堅固的營壘,還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禦敵方略:"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要來攻,使不得入。"簡而言之,就是堅決扼守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等南北孔道,阻止曹軍進入漢中平原。如此一來,曹軍最終將因無法承受崎嶇山道帶來的運糧壓力而敗退。

這套禦敵方略有多管用?反正在258年姜維變動之前,一直都被蜀漢歷任漢中主將嚴格遵循。不過,魏延畢竟是個方面之才,其戰略素質比之諸葛亮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魏延在文章開頭提出的不同意見,就暴露出了魏延不擅從整體把握戰局的缺點。

具體來說,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若要成功實現,必須要有四個大前提。一是魏延率領的五千作戰士卒及五千負糧兵在10天之內走完660里長的子午道並抵達長安,然後元氣滿滿地投入攻城戰;二是鎮守長安的統帥夏侯楙聽聞魏延攻城,在第一時間就棄城而逃;三是魏國的援兵在20天內無法趕來救援;四是在魏延兵發子午谷的同時,諸葛亮也要率兵從斜谷出發,並要在20天的時間裡走過470里的褒斜道,趕到長安和魏延會師。四者必須環環相扣,哪一環都絕對不能出問題。事實上,對第一點,兩年後曹真就曾做過。那一次,魏軍走了一個月,才剛走完了一半的路。而且,路上還遇到了連綿的大雨。這次北伐,諸葛亮發兵的時間是春季,正好是起霖雨的時候,誰都不能保證魏延會不會遇到和曹真一樣的問題。對第二點,魏延的情報倒是很準確。

史料記載,當諸葛亮主力彙集漢中時,夏侯楙正在和妻子清河公主鬧家庭矛盾,連魏明帝曹睿都攪合了進來。家事一塌糊塗,夏侯綝也的確沒有精力去關心關中防務。然而,夏侯楙是紈褲子弟、御史和京兆太守等文官畏懼兵戈,守長安的武將卻並不一定如此。況且,長安是關中重鎮,其附近必定駐有重兵。此外,作為前漢舊都,長安雖被李催、郭汜焚燒劫掠過,但經過二十餘年的修葺,其城防多少也會有所恢復。憑魏延1萬疲敝之卒,在長安防守得力的情況下,要破城並不容易。

關於第三點,魏延的估計就有些一廂情願了。曹魏和蜀、吳兩國不一樣。它的疆域既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接壤,又囊括了涼州、河西走廊以及西域。這幾個地方,歷來是中原王朝獲取優良戰馬的主要源頭。既然戰馬不缺,曹魏騎兵軍團的奔馳速度理應很快。不久前,司馬懿奔襲孟達,四十天的路程僅用了八天走完,無疑是前車之鑒。可以想像,假如魏延沒有順利破城,魏國援兵一到,即使魏延再勇也難以抵擋。最後,要讓諸葛亮在20天的時間裡走完褒斜道並趕到長安,也是不現實的。234年,也就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蜀軍走的就是褒斜道。那一次,他們足足走了兩個月才穿過秦嶺。諸葛亮生性謹慎,既然決定興師北伐,必定會提前派人打探情報以備決策之用。對子午谷和長安城防,肯定仔細研判過。故而,諸葛亮聽了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當場就評價了兩個字:「懸危」。於是,這個僥倖程度頗高的奇謀遂被排除了戰略決策。

參考資料:《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