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馬昭聽聞姜維與宦官黃皓不合,而黃皓要取姜維的性命,姜維不得已而逃入沓中種麥,以至於蜀軍主帥沒能坐鎮漢中的消息後,司馬昭決定堵住姜維,就此佔據漢中,並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聲望,進而晉位晉公,加九錫。於是司馬昭徵集四方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當時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沓中進軍,以進攻姜維;中路軍則是由諸葛緒統帥的三萬多人馬,出祁山向陰平襲來,意在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以達到佔據漢中的目的。
由於姜維採用了錯誤的防守策略,再加上平陽關的將領蔣舒投降魏軍,導致魏軍進佔陽平關後,樂城與漢城也不攻自破,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幸好姜維用計引開諸葛緒的軍隊,並藉機越過陰平,與廖化等人匯合守住了劍閣,再與鍾會大軍對峙。由於蜀地道路崎嶇,曹魏大軍深入蜀境後,糧草運輸十分困難,鍾會大軍一度打算撤軍。然而就在此時,鄧艾率領一支奇軍偷渡陰平,再加上涪城守將投降,使得鄧艾的奇襲成功,後來他在綿竹戰場上正面擊敗了諸葛瞻父子,使得蜀漢喪失了最後的機動部隊,劉禪認為大局已定,蜀漢覆滅無法阻止,於是他放棄抵抗,出城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而在劉禪出城投降時,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見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城下,為了保衛蜀漢不失,他希望劉禪不要投降,同時自願帶兵出戰,阻擊鄧艾大軍,然而劉禪沒有聽劉諶的勸阻,也沒有同意劉諶出兵征戰的建議,而是執意舉國投降。後來劉禪帶著玉璽走出成都,劉諶認定蜀漢覆滅,於是他來到昭烈廟,先殺死妻子和兒女,而後自殺,以死明志。有人認為,如果是劉諶繼位為蜀漢帝王,或許蜀漢就不至於在此覆滅了,劉諶作為繼承人,出生得太晚了,假如劉諶出生得早,能順利成為繼承人,蜀漢就不會覆滅嗎?
其實劉諶性子雖剛毅,但相比之下,劉禪也不是不適合做繼承人,雖然劉禪在晚年時期偏信黃皓,以至於落得個庸君的稱號,但他性格寬厚,從未有過過分的殺伐,從諸葛亮掌控大權,堅持北伐,到姜維繼承武侯遺志,出兵北伐,劉禪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支持北伐事業,並嚴格按照諸葛亮生前制定的各項政策制度治國,在劉禪執政期間,蜀漢並沒有發生像東吳和曹魏政權中的叛亂。如果說劉備希望劉禪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那劉禪顯然是不稱職的,但如果將蜀漢的覆滅完全歸結於劉禪,則言過其實,畢竟在兩國國力的巨大差異下,即便是劉諶繼位也無力回天。
其實與其說劉諶生得太晚,不如說諸葛亮死的太早了。在諸葛亮生前,蜀漢從南中紛亂,東吳和曹魏強敵在側,政權幾乎崩塌,到國內上下一心,聚集力量數次北伐,諸葛亮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帶兵、治軍、內政等方面的能力太強,才能幾乎以一己之力穩定蜀漢,並盡可能的消滅曹魏的有生力量,減少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差距。若諸葛亮死得晚一些,說不定他就能在北伐中獲勝,就此全據關涼,此後,蜀漢就有了一戰之力。
在巨大的國力差距下,即便是劉諶繼位也無力回天,不過如果是諸葛亮死得晚一些,或許還能有機會拯救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