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是一個諸侯紛爭,軍閥割據的時代,可能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中國人對三國時候的事都比較熟悉,對那時的人物也都耳熟能詳,比如劉備這個人,他身為漢室宗親,年輕時就立志興復漢室,但是最終只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一生雖然很努力,但是沒有完成復興大漢的志向。而他的先祖劉邦則是建立了漢朝,世祖劉秀又建立了東漢,他雖然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相助,卻只是建立了蜀漢政權,沒有一統天下,建立像西漢東漢那樣的統一性王朝,這是為什麼呢?
劉備沒有做到像劉邦劉秀那樣的成功事業,其實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先說他的個人原因,要做大事業,就離不開人才,但是劉備在用人方面就比不了劉邦和劉秀,相比這兩人,劉備用人比較挑剔,所以在外面闖蕩了好多年之後,身邊靠得住的還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簡雍幾個人,這樣當然是很難成大事的,如果他不得到諸葛亮,他甚至連一方諸侯也算不上。
再就是劉備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足夠長遠的眼光,沒有制定大發展的戰略規劃,他也曾經佔據徐州,卻沒有好好利用這裡的資源,徐州雖然四面受敵,但也畢竟是一個大州,人力物力資源也是很豐富的,如果他能在徐州打開局面四方進取,就能很快實力大增進而與曹操袁紹一較高下,其實曹操在很長時間裡也只有一州之地,但是後來他竟然擊敗了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可見方略方法是比實力更重要的。
劉備結交人,以義氣為先,所以他與關羽張飛關係非常鐵,以至於兩千年來都為人們所崇拜,但是這兩個人雖是猛將,卻不是良將,劉備佔據徐州時,本來可以好好發展的,曹操早期也是只有一州之地的,但是劉備據有的徐州卻被張飛給丟了,後來佔據了荊州時,本來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結果又被關羽給丟了,荊州的丟失,基本上代表著劉備已經不可能再一統天下了。
劉備是個很重義氣的人,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他是最重義氣的,但是重義氣的人也容易意氣用事,比如他為關羽報仇而討伐東吳就是很不明智的,但也不能稱為大錯,他其實可以依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孫權交還荊州,孫權一度也答應了,但是他非要用戰爭的手段為關羽報仇,這樣孫權很受不了,於是夷陵戰敗,不但荊州沒有討到,多年養成的強大軍力也丟掉了,從此再無一統天下的可能。
相比於劉邦,劉備不如他的從善如流,劉邦很會擇其善者而從之,誰的想法?對誰說的有道理,他就聽誰的,所以劉邦的才幹雖然不太高,但在他的陣營中,張良陳平蕭何韓信都能盡情的發揮才幹,劉備也不如劉邦會用人,劉邦手底下人才濟濟,大家各司其職,各展其能,而且劉邦特別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的決斷,所以雖然經常在戰爭上失敗,但是卻獲得了大局上的勝利,因而最終能領袖群倫一統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相比於劉秀,劉備就差得更多了,都說劉秀是位面之子,劉秀這個人幾乎無所不能,他在各方面都是不世出的奇才,既有長遠的遠光,又有宏大而正確的戰略規劃,本身又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事家,而在情商方面更是高到令人歎為觀止,知人用人方面的才幹也無與倫比,很多人大老遠的跑到他身邊為他效勞,所以他手下有著比劉邦更豐富的文臣武將,大家基本上都對他死心塌地地效忠追隨,而劉秀也特別能發揮大家的才幹,使得上下一心群策群力致力於東漢王朝的建立,所以劉秀從開始經略河北之後,發展的非常順利,未及一年就被部下擁戴為皇帝,之後一路高歌定都洛陽建立東漢,其人生事跡只可以被人頂禮膜拜,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沒有一個可以比肩者。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天時和人和方面,劉備相對不如劉邦和劉秀有利,因為東漢後期的皇帝沒有實權,外戚和宦官把朝廷搞得一團糟,漢桓帝和漢靈帝又不是什麼好皇帝,這樣就弄得天下人不再那麼嚮往漢朝了,這和劉秀時因為王莽篡權導致的人心思漢的群眾基礎是不一樣的,而劉邦的時候主要是因為秦朝的暴政,天下人都迫切的希望改朝換代,劉邦很好的贏得了天下民心,建立漢朝幾乎就是順天應人之舉。但劉備就缺乏他倆的時代所具有的天時和人和,想成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劉備雖然志向很高,做事也很用心,待人也很真誠,一生立志於重建大漢王朝,但是在用人的才幹上比不了劉邦和劉秀二祖,機會的把握上也不如這兩人,前期的資源和人脈方面也比二人稍遜,再加上天時和人和也不如劉邦和劉秀更有利,所以劉備沒有像劉邦和劉秀那樣一統天下建立王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