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末期衰敗崩潰之際,都有起義軍出現,但能夠打下天下並成功做天下的起義軍,少之又少。明末時期,李自成的起義獲得了成功,在此之前也有起義軍成功的範例,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昭烈帝劉備、唐太宗李世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四人有什麼共同特點,為什麼能成功呢?他們與李自成有什麼不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這四個人確實有一個共同點,其共同點就是帳下都有一個當代的「智多星」。在軍事、政治、地理、經濟、農業、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等特別是軍事方面必須有一到兩個能人來協助他,否則大業難成。
作為一個未來能夠成功的君王,首要具備的一點,就是要有度量。心懷天下,小不忍則亂大謀。若是你連你帳下有用的人,犯了點小錯誤,都容不下,想趕他走、或是想殺掉他。那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儲備者。
合格的未來君王是什麼樣呢?必須虛懷若谷、平易近人、能納人善言、凡事皆眾共謀之、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比如說曹操也是自己創業成功的一代君王,曹操就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三國裡一個叫張繡的曾經因為一個女人與曹操結怨,後來張繡突襲曹操,那一仗曹操大敗,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被張繡所殺。
這仇算是結下了,但是兩年後,張繡又投降了曹操,並且主動與曹操結成了親家。曹操從政治的方面考慮到雖然與張繡有殺子之仇,但是張繡暫時還有用,所以就接受了張繡。可見曹操的度量有多大,非常人能比。所以曹操才能做天下。
所以說,不論哪個開國皇帝做了天下,並不是天意,而是與他的性格息息相關。開國皇帝必須具有嚴於律己、寬厚待人、虛懷若谷、識人善任的大度性格。
比如說劉邦,劉邦就是因為重用了兩個人,所以就得到了天下。劉邦的特長就是把手下的每一個能人都放到該放的位職上。
劉邦虛懷若谷、識人善任。韓信善於領兵打仗,那就把大權交給韓信。張良善於出謀劃策、識破全局,那就聽張良的。所以就打敗了項羽,得了天下。
又比如說劉備,劉備當年是靠著「漢室宗親」的名譽,打天下的。首先劉備招賢納士、思賢若渴。
他先籠絡了倆位兄弟,關羽、張飛,這兩位可不是一般人,都是一夫檔關,萬夫莫開的主。再說劉備雖然打不過他倆個弟弟但也不是一般人,武功也可以。要不怎麼會有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呢。
劉備先是有了倆位能征善戰的弟弟,而後又「三顧矛廬」誠心誠意請來了諸葛亮。軍師有了、武將有了。劉備也是一直以大度為懷,對待他的倆位弟弟和軍師。劉備最擅長的是收買人心,「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就是三國裡的一段佳話。
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不惜殺掉哥哥和弟弟。但是卻不敢殺魏征,因為只有魏征才能幫他把握全局,有魏征他才能有將來的天下。所以魏征再惹李世民生氣,李世民為了將來的天下也忍了,所以李世民才做了唐太宗。
最後,我們來說說朱元璋,朱元璋在打天下、沒做穩天下的時候,一直能容忍所有人。後來天下大局已定,穩做了天下的時候。
為了進一步穩固政權,為了除掉那些不服管理的有功重臣採取了「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訓,大開了殺界。
就是說,你再想殺有功之臣,你也得容忍到做穩了天下的時候再殺。作為一個君王你得把握好時機。朱元璋用言語點撥了多次劉伯溫(讓他告老還鄉),可劉伯溫總是假裝聽不懂,後來朱元璋就暗地裡毒死了劉伯溫。
總結:李自成就是沒把握好尺度,也沒把握好時機。殺李巖可以,你等做穩了天下再殺呀!殺早了,太著急了。若是做穩了天下再殺李巖的話,那我國的歷史就得改寫了,那就肯定不能叫大清了,一定叫大順了。你想啊!若是做穩了天下再殺李巖的話,那就得聽李巖的話吧。
聽李巖的話,就得嚴肅軍紀,就不能胡作非為。那劉宗敏也不能強佔吳三貴的陳圓圓了,這樣的話,吳三貴也不能投降滿清了。吳三貴不投降滿清,一定得投降李自成,吳三貴和李自成這倆人合兵一處的話,那還能有滿清的好麼,那一定得打得多爾滾屁滾尿流。進山海關!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