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劉禪為什麼禁止奔喪?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一表千古名,論及諸葛亮的忠心與智謀,千古難覓。為蜀國的大業,鞠躬盡瘁,在死後,蜀國也隨之走向了下坡路。
諸葛亮對於劉禪而言,既是臣又是父,無論是在在感情上還是朝堂上,對諸葛亮都很是依賴。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卻禁止奔喪。
一方面是諸葛亮自己要求的,但是對於劉禪而言,聽從遺命,並認真貫徹執行,可謂是他在短暫的執政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高端操作。為何這麼說呢?
對於不奔喪,是諸葛亮的遺言。對於身後之事,諸葛亮在很早就有這自己的打算了。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而墳,塚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一切從簡,隨便依山挖一個墳,不用多大,放得下棺材就可以了,葬禮也不用多複雜,大家穿平時的衣服就好,也不要陪葬品,防止曹家那批人惦記著。
對於簡葬,是諸葛亮身前的意思,那麼死後,劉禪是聽從還是不聽呢,其實主導權在劉禪了
聽從的話,沒毛病;不聽從,也是完全可以的,為相父厚葬,符合禮制和道義。但是劉禪還是選擇了聽從諸葛亮的話,其中的思想鬥爭,怕是我們外人沒法體會的。
但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正確明智的。
在劉備死時,發生了兩件事,可以作為參考原因。
第一是在劉備病危之際,黃元起兵造反了。
「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第二件是在劉備死後,南方四郡造反,「南中諸郡,並皆叛亂」。
諸葛亮的做法很簡單,在喪事期間沒有出兵,而是與孫吳結親。這兩件事給諸葛亮敲了警鐘,也給劉禪漲了見識。
故在諸葛亮死後,劉禪聽從他的遺命,在朝廷發佈禁喪令。
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更多是嚴師和慈父,發佈禁喪令,硬憋著無法表達的悲傷感情。
但是好在這個時候有個人站了出來,為劉禪找到了宣洩口,那就是李邈。
此人一直宣揚諸葛亮腹黑論,「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好一個正好撞槍口的傢伙,相父都死了,我正悲傷無處發洩,你還過來抹黑,還慶祝?
「後主怒,下獄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