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禪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三國鼎立時期,對於蜀國來說最大的轉折點就是關羽失荊州自己還死了,結果導致劉備要為關羽報仇但是夷陵之戰打敗,蜀國開始走向衰敗。劉嬋就不喜歡關羽,因為劉嬋認為是關羽間接害死了劉備,還有使蜀國開始衰敗。不過這一切真的都是關羽的錯麼?當然不可能,關羽能失荊州就說明當時戰略出現了大問題,劉備等人也是脫不了關係。
關羽,字雲長,他在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便投靠了劉備,是劉備陣營中貨真價實的元老。論驍勇,他能於萬軍之中斬敵將首級;論智計,他可躋身三國一流著名將領;論與劉備的關係,他曾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論功績,他隨劉備南征北戰三十餘年,並鎮守荊州數年;論地位,劉備稱漢中王后,他被拜為左將軍,得以假節鉞;論忠義,劉備生死不知之時,他不為曹操的厚待而移心,一心追隨劉備。如此看來,不管是劉備,還是劉備的後人,都應該感激他,厚待他。可是劉備的兒子,即後主劉禪,卻對他大肆貶低。這是怎麼回事呢?
此事還要從景耀三年,即公元260年說起。當時後主劉禪先後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進行了追諡。其中張飛為桓侯,「桓」有開疆拓土之意;馬超為威侯,黃忠為剛侯,「威」和「剛」皆有勇猛剛毅的含義;趙雲為順平侯,「順平」二字是指趙雲性格寬厚,賢慈柔惠,做事卻恪盡執守,執事有班。也就是說,這四人皆為美謚。當然了,他們的功勞和戰績,也足以配得上這些謚號,畢竟張飛曾虎嘯當陽橋,以二十騎阻拒過五千虎豹騎,也曾智敗張郃,為漢中之戰做出了巨大貢獻;馬超嚇得劉璋稽首,為劉備拿下了益州;黃忠斬殺掉曹魏著名將領夏侯淵;趙雲對內曾兩扶幼主,對外戰功赫赫。可是不管是戰績,還是威望比起他們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關羽,卻得了一個惡謚。
在當時,謚號共分為三類,即美謚、平謚、惡謚,其中惡謚最含貶低、斥責之意,沒有人會期待。關羽的「壯繆侯」,就是一個典型的惡謚。這一謚號中的「壯」字倒是沒有貶義,但是「繆」之一字,含義卻非常極具貶義色彩——「武功不成曰繆,武而不遂曰繆,名與實爽曰繆」。劉禪為什麼會為關羽追加一個這樣的謚號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關羽失荊州,使隆中對化為泡影,影響了蜀漢的發展壯大
關羽失荊州一事,雖然是因為曹魏和東吳,十餘員著名將領與謀士參謀共同針對他,實屬必定,但是引發引事的人,卻是他自己。據記載,當初「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也就是說,孫權原本想通過聯姻的方式,鞏固孫劉聯盟,他卻將孫權得罪了個徹底。而這還不算,他發動襄樊之戰,糧草不足,便擅自搬空了孫權的兩座糧倉。孫權好歹也是江東之主,被如此折辱,就算原本不想與曹魏勾結,也必須要走上這條路了。也就是說,孫曹聯盟差不多是他一手促成的。
他此舉的結果,就是襄陽、樊城沒有攻下來,反而丟失了南郡,從此蜀漢的勢力,徹底被清出荊州。至此,諸葛亮出山之前規劃的隆中對,徹底化為泡影,也間接滅絕了蜀漢入主中原的希望。把一個盟友推向對立面,並影響了蜀漢的發展壯大,劉禪又怎麼可能不貶低他呢?
二、間接害死劉備、張飛
關羽被擒殺後,劉備完成了稱帝一事,緊接著不顧眾人勸阻,毅然發動了夷陵之戰。雖然這一戰之初,蜀軍勢如破竹,可是到了次年六月,陸遜一招火燒連營,徹底扭轉了戰局,劉備幾度險象環生,最終托孤白帝,至死未成回到成都。雖然此事與關羽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是劉備出兵的名義卻的確是為關羽報仇,而且不管劉備的真實目的是什麼,若關羽不失荊州,甚至不被擒殺,劉備都不可能親征,自然不會病逝於永安行宮。另外,除了劉禪的親生父親劉備之外,他的岳父張飛,也是為給關羽復仇再死的——《三國誌·張飛傳》記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也就是說,關羽間接導致了劉禪生父與岳父的死亡,雖然這不是他能夠決定的,但是正如「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所以劉禪對關羽的印象又差了一層。
三、關羽剛而自矜,雖不凌下卻極為傲上
關羽是一個非常「護前」,且剛而自矜的人,既受不了別人比自己強,還不敬上級。面對劉備他都敢直接斥責。《三國誌集注》中提到,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乘船前往江夏時,他便曾當著眾人的面,斥責主公劉備道:「當初在許都圍獵時,我就提議要殺掉曹操,你偏偏攔著,這下好了吧?!」試想,一個對劉備都這般不敬的人,面對劉禪時,態度又會是怎樣的呢?這樣一個人,哪怕他有功無過,哪怕劉禪再「器量甚大」、「天資仁敏」,對他的印象又會好到哪裡去呢?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關羽是劉備陣營的元老,且與劉備情同兄弟,可謂功高勞苦,他的忠義更是不容置疑。後主劉禪卻在追諡他的時候,選擇了惡謚,既是因為他丟失了荊州,使隆中對化為了泡影,也是因為他間接導致了劉備和張飛的死亡,他平時的處世態度,或許也是影響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