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白帝城托孤真相到底是什麼?劉備是何用意?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的白帝城托孤真相到底是什麼?劉備是何用意?

在歷代君臣關係中,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最為後世所稱道。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們一定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蜀國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大事,包括:斬殺曹軍著名將領夏侯淵,佔據要地漢中;水淹七軍一役,關羽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也是這一年末,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失荊州。

若說水淹七軍一役使得蜀國達到軍事上的頂峰,那麼失荊州則稱為蜀國稱霸之路的轉折點。自己的大將關羽被殺,重要的領地荊州被佔,此刻的劉備自然不可能忍氣吞聲,他聽不進去群臣的勸告,打上為關羽報仇的口號,執意討伐吳國。然而這次戰爭的結果並不順遂劉備的心意,最終是兵敗夷陵,劉備也於章武三年(223),病逝在白帝城。

在劉備病逝前,自知病情深重,恐不久於世,曾托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史稱白帝城托孤。多年來,這個典故常用來表現出劉備惟賢惟德的帝王胸懷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臣品質。但是在讀到《三國誌》中,劉備白帝城托孤時對諸葛亮說的話時,才明白劉備這個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是充滿了智慧。他到底說什麼呢?

劉備對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的這幾句話,可謂是滴水不漏,他和諸葛亮共事幾十年,自然明白諸葛亮的才華,但是自己不久於人世,而自己的兒子怎麼可能會是諸葛亮的對手,而如果此時捨棄諸葛亮,自己操勞一生的這些事業也將毀於一旦,如何處理諸葛亮和繼位人之間的關係成為蜀國此刻最緊急的問題。

劉備一生浸淫於權謀算術,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天下人都知道諸葛亮對蜀國的忠心,讓全天下的人都可以監督著諸葛亮,所以他選擇了公開托孤。而他托孤的詞句也可以說是仔細斟酌過的。開頭第一句就足以讓諸葛亮打消任何上位的想法,因為他用了一個「反面例子」,就是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事,終定大事」。

這個「反面例子」就是曹丕,為什麼說曹丕是個反面例子呢,因為在劉備的眼裡曹丕是個亂臣賊子。劉備遲遲沒有稱帝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當初打的旗號是:「興復漢室」。而漢獻帝劉協還在世,劉備貿然稱帝,這不就是打自己的臉嗎?而曹丕呢,以漢獻帝劉協「禪位」自己這樣的理由,成功登基。在劉備的眼中,曹丕這樣的人可不就是亂臣賊子,他才給出「替天行道」的理由,登基稱帝。

那把諸葛亮說成是曹丕的十倍,這不是罵人嗎?妙就妙在,劉備說的曹丕並不是曹丕的品質,而是他的才華。劉備真的認可曹丕的才華嗎?未必認可,但此刻這個節骨眼上,還能有什麼方法講出劉備心中所焦慮的那個問題呢?不能直接對諸葛亮說出那份忐忑,也不能捨棄諸葛亮的才華,便只能通過曹丕這個例子了。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是未出草廬便能得出三分天下這個結論的臥龍先生,他如何聽不出劉備話裡隱含的那層含義,又聽到劉備以退為進的說法,他怎麼會不清楚自己效忠的主公此刻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他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個回答劉備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就是那句「效忠貞之節」,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忠君愛國」思想是作為儒家思想的首位思想,而諸葛亮不僅要「忠」於蜀國,「忠」於後主,還會「貞」於自己,給劉備一個足以放心的答案。所以在這個回答後,劉備交代後主,如何和諸葛亮相處:「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如果是僅僅從白帝城托孤這個典故中,我們可能無法感受到諸葛亮的個人魅力,只能透過那句回答看到一位老臣直白又決斷的堅定;我們能感受到劉備重病時刻的那份忐忑和不安,他大概也不是真的不信任諸葛亮,而是到了那種危急時刻,誰都會有無法保證的情況。而在後續的故事中,諸葛亮的《出師表》已經描寫得十分詳細了,那幾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使。」就足以回答諸葛亮對劉備的態度。

關於白帝城托孤中劉備到底有沒有陰謀論,僅從他提到「曹丕」這個例子便可以看出端倪,但我們也無法通過這一個典故去丈量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之間的關係好壞,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無法通過一件事就能講清楚。但從歷史中我們能讀到劉備三顧茅廬、臨終托孤的主人公都是諸葛亮;而諸葛亮則用自己的一生去回報劉備這份信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