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董卓為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我們瞭解三國歷史不外乎兩本書,一本是陳壽先生的《三國誌》,一本是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前者是歷史學專著,在敘述一件事或者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引用很多渠道的權威記述,很少加個人主觀評價。後者是大雜燴,也就是把在故事裡摻和點史料,完全用個人感情代替歷史事實。
比如在陳壽的《三國誌》中,曹操是個中性人物,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是個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可到了羅貫中筆下,曹操就是一個大壞蛋。
因為羅貫中寫的是小說,要有正派反派,為了突出劉備對漢朝的忠心,必須把曹操描寫成大奸臣;用曹操的孬襯托劉備的好。就跟我們現在的電影一樣,反派人物都是頭上生瘡、腳底板流膿,懷透了。正面人物都是根紅苗正、無可挑剔、十全十美的高大全。一句話,臉譜化。
不過三國中關於董卓這個人的描寫,和歷史上真實的董卓沒有太大出入,董卓是個殘暴的傢伙,但羅貫中至少把董卓的壞放大了一倍。
首先董卓不是一個只會使壞的人。
董卓跟曹操和劉備一樣也會籠絡人心,也會結交朋友,還非常豪爽。很會團結少數民族,沒有搞大漢族主義,經常去羌族人那裡串門,加深感情。羌族人很大方每次對董卓的到來都盛情款待,而羌族兄弟們回訪的時候,董卓也不含糊,殺豬宰羊,讓大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羌族夥伴們對董卓的豪爽敬佩得五體投地,過了幾天給董卓一個驚喜,趕著牛羊來到董卓家裡,不由分說,丟下就跑。
董卓後來初出茅廬,立下戰功被朝廷賞賜許多綾羅綢緞,董卓二話不說全都分給了自己的小夥伴兒,讓他們分享勝利果實。
董卓不是愣頭青。
黃巾起義爆發,義軍勢如破竹,皇帝驚恐萬狀、急招董卓解圍,董卓二話不說上馬就走,皇帝也夠意思,提拔他為河東太守和中郎將,此戰董卓並沒有完成任務,被朝廷降職處分。
但董卓沒有沉淪,沒有自暴自棄,在被免職後,回到老家對隊伍進行整頓,總結經驗教訓,讓士兵苦練殺敵本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董卓從嚴治軍得到回報,在後來的隴西平叛中,朝廷6路大軍5支都吃了敗仗,唯有董卓得勝而歸。
護駕有功,獨斷有罪。
不久漢靈帝去世,漢少帝繼位,野心家們蠢蠢欲動,宦官和外戚鬥爭白熱化。國難當頭,董卓出面力挽狂瀾。宦官發動政變劫持了皇帝,董卓帶兵趕到解救出漢少帝,把他安全送到宮中。
如果沒有董卓,漢少帝的安危難說,可以說,董卓立了一個大功。
但接下來董卓開始驕傲起來,得意忘形,藉著自己崇高的威望奪取了朝中大權,把皇帝不放在眼裡,拋棄了民主集中制,一手遮天搞起了獨斷。這時候董卓居功自傲目無皇帝,犯下了原則性錯誤。
而且董卓的西涼兵士兵來源就有問題,都是些沒有文化,生性野蠻,政治思想不過關,有組織無紀律的混混和痞子。因此軍紀不嚴,有擾民現象,也有違紀現象,但董卓對軍隊沒有放縱,對軍隊也沒有失控。違紀和違法行為只是小範圍的。
可是董卓脅迫漢少帝遷都長安的時候,董卓的軍隊違紀違法現象確實開始多了起來,軍紀不嚴的弊端暴露無疑,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軍隊撤退時的暴行,成為董卓抹不掉的人生污點,也為自己後來的悲劇埋下禍根。
《漢書》記載:"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
漢書的作者是東漢的史官,對於脅迫皇帝遷都的董卓肯定恨之入骨,但掘墳墓、拋屍骨的記載沒有看到,可見有很大可能是羅貫中老先生為了畫面感虛構的。
董卓並不是個魔鬼,還很有趣。
董卓跟皇甫嵩曾經是戰友,過去打仗時的級別一般高,後來董卓調離,自己的隊伍被皇甫嵩收編,把董卓氣得嗷嗷叫。後來董卓成了權傾朝野的人,皇甫嵩前去拜見,董卓得瑟起來,問皇甫嵩:還神氣不?皇甫回答:當年有眼不識泰山。董卓說:那是,小麻雀怎麼會知道大鵬的志向啊。皇甫嵩也幽了一默:當初我們都是大鵬,但現在您成鳳凰了。
董卓哈哈大笑:早這樣說就對了,那就不讓你行禮了。
還有一個說法,說董卓見到皇甫嵩得意地看著他說,你心裡害怕不?皇甫嵩說,您是個好領導,執法公正,大家都不怕你,我為什麼要害怕。如果您要是個昏庸、殘暴的領導,天下人都會怕您,我也不會例外。
一番話說得董卓羞愧難當,對皇甫嵩變得友好起來。
董卓也不是一言堂。
董卓獨斷專行的時候,也能聽得進手下規勸。
董卓想廢掉漢少帝另立傀儡的時候,大臣盧植出面反對,話說得很難聽,那意思是說你這樣做是圖謀不軌,有野心。董卓勃然大怒想給盧植點顏色,但被手下蔡邕勸阻。
董卓清除異己、不擇手段,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也不是不顧一切,還是有所節制的,能夠放過異己分子和敵對勢力,之一的就比很多人強,說明他還是有點胸襟的。因此董卓死後,蔡邕非常悲痛,蔡邕是蔡文姬的老爸,蔡文姬是個文學家,被郭沫若寫話劇《蔡文姬》歌頌過,能被蔡邕留戀的人可見也不是一無是處。
總之,董卓是個壞蛋,但歷史上的董卓也不像羅貫中寫得那麼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