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早有計劃奪取西川,為什麼出兵前又遲疑不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早有計劃奪取西川,為什麼出兵前又遲疑不決?

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派法正前來迎接。來到荊州後,法正向劉備獻計說:「憑借您的英明才能,正好利用劉璋的怯懦。張松是益州得力的重要官員,在內回應,以此攻取益州,易如反掌。」劉備仍然遲疑不決。龐統向劉備說道:「荊州荒廢凋蔽,人和物損失將盡,東面有孫權,北面有曹操,難以得志。如今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資財豐裕,如果能得到益州來作為資本,大業可成!」劉備說:「當今與我如同水火的是曹操。曹操用嚴厲,我以寬厚;曹操用凶殘,我以仁慈;曹操用詭詐,我以忠信,總是與曹操相反,事業才可成功。現在因貪小利而在天下失去信用,今後怎麼辦?」龐統說:「混亂分裂的時代,當然不是一種方法能平定的。況且吞併弱小,攻打愚昧,用不合理的方法攻佔,再用合理的方法守衛,這是古人也推崇的。如果大業成功之後,封賞個大國,對信義有什麼違反呢!今天不去奪取,終將會成為別人的利益。」劉備認為有理,於是留下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己親率步兵幾萬人進入益州。

這是《資治通鑒》記載劉備入川前的一段文字,其依據有可能來源於《九州春秋》,話語略有出入。

本來,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兩人在諸葛亮的住處有一番對話,後人稱之為「隆中對」,當中很清楚地表明,只有「跨有荊、益」,方可成就霸業,當劉璋相邀,劉備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益州時,為什麼反而遲疑起來了呢?

劉備是不願意「因貪小利而失大義」嗎?但緊接著龐統的一番說辭,劉備馬上就同意了。很顯然,劉備嘴上所說的那個「大義」其實在心裡並不大,而得到益州也並不是什麼「小利」。因此,劉備的猶豫並不是因為什麼義與利。

是入川前荊州的環境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嗎?先來看看諸葛亮在「隆中對」當中的論述。諸葛亮說:「……荊州北有漢、沔二水作為屏障,南有南海的豐富資源可以利用,向東與吳郡、會稽郡相連,西與巴、蜀相通,這是便於使用武力的好地方,但它的主人卻不懂得如何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特地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奪取荊州的打算呢?益州地理崎嶇阻塞,有千里沃野,世稱天府之國,從前漢高祖就是憑借它成就帝業的。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則佔據北邊一角,百姓殷實國家富足但他卻不懂得慰撫,那些有智謀與才能的人都希望找到一個賢明的主子。將軍既是漢朝皇室的後裔,信用和道義流布四海,又廣為延攬天下英雄,求賢若渴,如能佔據荊、益二州,扼守險阻,向西連和戎族各部,南面安撫夷越各族,對外與孫權結盟通好,對內修明為政之道: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荊州軍隊挺進宛縣、洛陽,將軍則親率益州大軍出師秦川,百姓誰敢不簞食壺漿來迎接將軍呢?倘若確能如此,那麼稱霸諸侯的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也就可以復興。」劉備聽了這番話,他的反應是只有一個字——善,還把兩人的關係比作是魚和水,說明他已把這番話當做既定的戰略方針。這時的荊州和諸葛亮描述時的荊州有什麼變化呢?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一個富饒的荊州變成了一個「荒廢凋蔽,人和物損失將盡」的荊州。「隆中對」時期的荊州,戰事相對較少,人口相對較多且還有大量的外來人口遷入,可以說是天下最富有最強盛的一個州。到了劉備入川前,荊州經歷了曹操南侵和赤壁大戰,經歷了周瑜、曹仁的宜都江陵爭奪戰,荊州已是大不如前。二是一個完整的荊州變成了一個殘缺的荊州。赤壁大戰後的荊州,北部樊城、襄陽所在的南陽郡歸曹魏所有,東部的江夏郡歸孫權所有,劉備只有江北的南郡和江南四郡,而江南四郡當時屬於不發達地區,根本就不能和江北的郡相比。即便如此,這荊州還是劉備從人家孫權手裡「借」來的。

面對一個殘破、凋敝的荊州,諸葛亮所說的北部漢、沔二水的屏障已經沒有了,同時還面臨著孫權索要的問題,因此,奪取益州應該是劉備最為緊迫的大問題。也就是說,劉備想僅僅憑借荊州立足都很困難,又憑什麼要圖霸諸侯,復興漢室呢?只有奪取益州,隆中對的戰略設想才能實現,只有得到益州,劉備才有和諸侯爭奪天下的資本。要想奪取益州,應劉璋之邀入川,是戰略上最為隱蔽的一種方式,一旦進入,又是可以採取更多靈活戰法的一種方式,總之,入川是取川成本最小,得手最快的一條途徑。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劉備為什麼還要遲疑不決呢?這就暴露出劉備性格的當中的一個大缺陷——遲疑不決。

實際上,當時的人對劉備這個不足也有所點評。曹操評價劉備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劉曄也說:「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當代偉人也說過,劉備有一個大缺點,就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其實,劉備這種「得計晚」或「見事遲」的性格特徵,在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有所表現。如早在徐州,引進呂布卻不防備呂布,結果導致在戰袁術時被呂布背後偷襲。呂布是什麼人?說他是臭名昭著一點兒也不為過,此前的張楊、袁術、袁紹都不敢用他,就連一代奸雄曹操都不敢用他,而劉備引進呂布卻不覺得這是引狼入室。到了荊州,知道劉表守不住(諸葛亮語)又不信任他,卻不知道聯絡或者影響當地的一些勢力,要不是諸葛亮給他留下了一個劉琦,長阪失敗後可就真是無立錐之地了。曹操進攻荊州,劉備率兵南撤,知道江陵重要,卻不知道迅速佔領,而是一般文臣武將都跟著十萬大眾慢騰騰地走。(千萬不要說這是劉備的仁義,被曹操追上「數十騎」逃跑那會兒,劉備腦子裡已經沒有這個詞)。關羽戰荊州那會兒,劉備雖然遠在成都,但作為一個君主,又曾經和東吳爭奪過荊州,應該對江陵有所注重。如果不能派出軍隊,派出一個特使還是可以的,但劉備在荊州問題上沒有一絲一毫的信息,直到荊州丟失。就是最後率大軍伐吳舉國一戰,也是敗在了遲疑不決,在長長的戰線上屯兵,誰也看不出他究竟是想進想退還是想守?也難怪遠在他國的曹丕都會說他是「不曉兵」。

所以說,劉備入川前猶豫不決,並不是他忘記了諸葛亮給他規劃的藍圖,也不是他真的為了仁義而不想奪取劉璋的地盤,一切皆因他性格當中的一個大缺陷,遲疑不決。劉備是三國時代的英雄豪傑,他的知人善任和永不言敗讓他走向了成功,但一個「晚」字和「遲」字,又讓他的事業沒有做得更大更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