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11月,曹丕登上受禪台,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登基稱帝。就在這個時候,曹丕突然回頭跟大臣們說了一句話,道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謊言,「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所謂舜、禹之事,指的就是禪讓制!
傳說在三皇五帝時期,君主的繼承是以禪讓的形式進行的,即君主自願進行讓出王位,讓更賢能的人來繼承,從而統治國家,人們稱之「禪讓」。這是一種看似美好的政治制度,一直為儒家所稱頌。但現實是殘酷的,這可能是流傳兩千多年的謊言,禪讓制的內幕讓人大吃一驚!這事怎麼一回事呢?
按照一些文獻的記載,在堯帝年老的時候,有人推薦他的兒子丹朱繼位,但堯不同意,於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都推舉舜,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對舜進行三年的考察,之後才將帝位禪讓給他。
堯死後,舜帝避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居。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不理丹朱,於是舜才名正言順的繼承帝位。到舜帝年老的時候,依然採用這種辦法,推舉大禹做繼承人。舜帝死後,「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
那麼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恐怕未必!上面這種說法,是司馬遷《史記》的記載。但多本早於《史記》的書籍,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完全不同!比如在西晉初年,人們從戰國時期魏王墓中發現許多竹簡,是魏國的史書,被稱之為《竹書紀年》,其中記載道: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後稷放帝朱於丹水」,「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
這些零零星星的記載,為我們拼湊出一個大體完整的過程,堯帝晚年,舜將其軟禁,然後將堯帝的兒子丹朱流放到丹水一代。舜帝即位後,身為三苗之君的丹朱不服,引發戰爭,結果丹朱戰敗。
除了《竹書紀年》外,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著作《韓非子·說疑》中也對這件事發表看法,「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意思世說,舜帝、大禹、商湯、周武王都是以下犯上,奪取君位的,但天下卻讚譽他們,這則材料從側面反映出,舜帝、大禹即位的方式,其實也是以下犯上的。
從這些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禪讓制可能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童話,可能根本就不曾存在過。對此,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也評論道:「堯之授舜,其事難明,謂之讓國,徒虛言耳」。這些記載都表明在所謂的禪讓過程中,其實發生著流血衝突,甚至是戰爭。最鮮見的例子就是大禹傳位伯益,但被禹的兒子啟所殺。
那麼是誰塑造了禪讓制的神話呢?主要是孟子!關於禪讓制的簡單記載,已經見於《尚書》中,孟子則完善了堯舜禹的人品人格,塑造了他們光輝偉大的形象。到了西漢時期,儒家成為主流思想,禪讓制也深刻影響著以後的政治。此後,但凡有權臣篡位,均採用所謂禪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