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劉禪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劉禪在歷史上一向評價很低。
劉禪之所以獲得很低的評價,主要源於三個事件:一是劉禪投降曹魏後,司馬昭問他是不是思念蜀國?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二是劉禪像古代那些昏君一樣,信任宦官黃皓,造成黃皓弄權。三是當鄧艾僅僅帶著2萬疲弱之兵打到成都的時候,劉禪沒有守城抵抗就開門投降。這第三個事件,再加上《三國演義》中趙雲在長阪坡拚死救出劉禪後,劉備看見趙雲渾身是血,阿斗卻睡得熟熟的,渾然無事的樣子,劉備因此非常生氣,做出「怒摔阿斗」的事情。因此,劉禪在歷史上就得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評價。
不過,說起來,「劉備摔阿斗」本來是小說虛構,不必評價。再說了,就算劉備摔了阿斗,也不能就此說阿斗是「扶不起」的,畢竟那時候的阿斗,還是個小孩子。對小孩子做過高的道德要求,顯然是不恰當的。
至於造成劉禪評價很低的三個歷史事件,似乎也是值得商榷的。
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這個典故出自於《漢晉春秋》,不一定真實。就算是真實的,明顯司馬昭是為了試探劉禪。劉禪如果表露他的真感情,說他思念,那他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禪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笨。
說劉禪重用宦官黃皓,但事實上,黃皓並沒有多少弄權的行為,沒有打擊過多少朝中大臣,對國家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說,黃皓弄權,後人按照慣性思維,把它誇大了。
鄧艾抵達成都的時候,劉禪其實並不是不抵抗。當時他曾派諸葛瞻帶著御林軍前往綿竹和鄧艾大戰,可惜諸葛瞻全軍覆滅。那時候,成都城裡已經沒有什麼軍隊,同時,鄧艾在經過綿竹大勝後,他已經不只是兩萬人。從保護城中百姓免遭屠戮的角度來考慮,劉禪開城投降,實在是「審時度勢」的選擇。
總之,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那些證據,似乎並不成立。反而劉禪當了皇帝以後,堅持了40年。後來,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一個人帶領國家,又還堅持了近30年。這在三國那樣的亂世中,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劉禪不但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反而是很有本事的。
那麼,阿斗在諸葛亮去世後的三國亂世中,一個人治理國家,為什麼還能堅持30年呢?
一、劉禪有明確的治國方略。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治國國家有近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的時間裡,諸葛亮就做了兩件事:一是堅持北伐,二是屯田生產。在諸葛亮帶隊時期,雖然北伐的成就並不大,不過,這種「以攻為守」的策略,卻也至少讓蜀國保持了平穩的態勢,不至於被魏國、吳國很快滅掉。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治國方略,還算是正確的。
諸葛亮去世後,照一般皇帝的做法,為了獨掌朝政,都會對權臣的勢力進行嚴厲的打擊和分化瓦解,比如漢宣帝打擊霍光勢力,萬曆皇帝打擊張居正勢力,順治皇帝打擊多爾袞勢力等等。
但是劉禪並沒有這樣做。要知道,劉禪朝中的大臣,無論是蔣琬、費禕、董允,還是向寵、姜維,都是諸葛亮給他安排的。但是他上台後,還堅持重用,並沒有清洗他們。
同時,劉禪還延續了諸葛亮「以攻為守」的北伐政策,並沒有另行一套。當然了,他也沒有完全照搬,他其實也是有調整的。這個調整就是規模變小了,不再是以舉國之力來做這件事。北伐的戰事並不大,投入的人力並不過,常備北伐軍隊,也就只有10多萬人。大部分時間了,老百姓還是主要在進行生產勞動。
這種小調整,既讓他保持了政策的平穩,又保持了國家的平穩。
二、劉禪有極好的協調能力。
諸葛亮去世後,可以說蜀國一時之間,群龍無首。在這種情況下,是很容易出亂子的。因為每個人都想冒出來當頭領。但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沒有出現過,整個政治過渡得非常平穩。
那麼,是不是劉禪的時候,蜀國的大臣,道德品質都很好,不會爭權奪利呢?
顯然並不是這樣的。姜維從外面帶兵回來,曾對劉禪說,應該把黃皓殺掉。諸葛瞻在戰敗去世前,也歎氣說,他「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整個蜀國朝廷中,大臣們其實是爭鬥得非常厲害的。
但是朝中大臣爭鬥得那麼厲害,卻並沒有出現什麼政變事件,更沒有出現什麼流血事件,可見,劉禪的協調能力是極強的。比如,當姜維說要殺掉黃皓的時候,劉禪說,黃皓不過是個小宦官,他又能幹什麼?你為什麼一定要殺掉他呢?劉禪的話很清楚,黃皓雖然想弄權,但他還在我的控制範圍內,你何必要製造流血事件呢?還有諸葛瞻死前說的話,可以想像,諸葛瞻生前一定把這話對劉禪說過很多次。但劉禪並沒有因此猜忌姜維,打擊姜維,還讓他帶兵。這就是劉禪有大局觀,能協調的結果。
總之,因為劉禪能審時度勢,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情,儘管他不是一個傑出的君王,但評價他是一個「守成之君」,也是不為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