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是怎樣做到在司馬昭的虎窩裡舒舒服服地吃喝玩樂,直到終老的。這樣的智慧別人有嗎?這樣的際遇翻遍史書還能找到第二例嗎?答案是:沒有!不能!由此可見,三國中阿斗的智力被嚴重低估了!
蜀漢後主劉禪(207—271 年),自東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扶不起的阿斗」——某種弱智或低能兒的象徵,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曠古奇冤之一。其實,劉備和劉禪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工於心計的帝王。前者靠他的人格和謀略使其親手創建的蜀漢帝國在夾縫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後者則靠其雅量與智慧使自己在外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能夠安全地度過一生。
袁術特別欣賞孫策,說:「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曹操與孫權對陣,不僅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氏兄弟如此豪傑,令人羨慕。相比之下,劉備生的阿斗既愚且呆,被陳壽斥為「昏聵之主」,留下千古笑柄。然而,將相有種,阿斗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與成分,只要劉備有兒子,這個人肯定要接劉備的班,只不過這個人是阿斗而已,他就是不想當蜀主也不行。這與後世的朝中無人不做官是一個道理:朝中有人,有關係,有背景,只好去當官。至於有沒有本事,尚在其次。
當官就當吧,能為民造福也是一件功德,所以當了官,要看他怎麼做官。李鴻章李中堂說:「做官乃天下第一易事。」好大的口氣!不過這話不假,頗耐推敲,試從阿斗講起。
確切的講,阿斗當的是皇帝,一國之主,最大的官。但這難不倒阿斗,因為軍政大事基本上由諸葛亮在操持,他只負責簽字就行了。即使碰到個案,阿斗也是去問相父的,相父說咋辦就咋辦,阿斗用不著費腦筋,只要奉行無作為主義即可。這樣的皇帝還不好當?所以北朝苻堅有王猛輔佐的時候,苻堅常說:當帝王多麼輕鬆快活。當然,苻堅算是個英雄,而以阿斗的智力而言,才疏志短,無作為實乃上策。當然,阿斗不一定懂得如此這般為自己策劃,他沒有這個智力,而實際上,他就是不懂得做什麼,也做不了什麼。
諸葛亮逝去不久,西蜀就滅亡了,阿斗做了司馬昭的俘虜。司馬昭何許人也?形容為虎狼之輩是毫不誇張的,看看他殺滅曹丕幾個兒子的手段就足以證明此言不虛。然而,司馬昭在阿斗面前,是被阿斗玩的團團轉的。司馬昭問阿斗曰:「思蜀否?」阿斗答曰:「此間樂,不思蜀。」多麼直白的回答,然而又是多麼深邃的思維啊!試想想,還有比這六個字更令司馬昭放心的答案嗎?沒有,絕對沒有。於是,阿斗在司馬昭的虎窩裡舒舒服服地吃喝玩樂,直到終老。這樣的智慧別人有嗎?這樣的際遇翻遍史書還能找到第二例嗎?答案是:沒有!不能!由此可見,三國中阿斗的智力被嚴重低估了!
誰知阿斗卻成了昏庸的代名詞。
而後世佩虎符、坐皋比、不願承認才比阿斗者又何可勝數哉?那些峨大冠、拖長紳,對阿斗嗤之以鼻的人,又有幾個真的比阿斗水平更高?偏偏他們志存高遠,自恃文韜武略,處江湖之遠則跑官要官買官,不忘政治抱負;居廟堂之高則好大喜功,大建形象工程、本專業工程,且美之名曰「為民辦實事」,還力求大手筆、大動作、大作為,其為害有甚於阿斗者矣!
由此觀之,阿斗真可不慚矣。
從今而後,請勿再笑阿斗!
劉禪如何成為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谷,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了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麼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了。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後,因懼於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攜帶家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歎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呢!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征戰中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後,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說,你的父親並非死於我父輩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呢,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之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家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游刃有餘,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
對於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誌》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讚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
二、很有謀略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了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了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費了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了北伐。
劉禪成為真正的大東家後,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從此不再設置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鉅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了君權不振的情況發生,使任何一方成為權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了零。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了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國滅亡,將近20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佞。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歡迎。倘若姜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國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會改寫歷史。
三、很有胸懷
劉禪的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
諸葛亮死後,劉禪表現得十分悲痛,可是當時卻有一個名叫李邈的官員,向劉禪上了這樣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於漢室的權臣呂祿、霍光作比喻,說諸葛亮雖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權勢太強,以至於劉禪都畏懼他,導致國內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諸葛亮的威勢下,膽戰心驚,現在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時候了,「宗族得全」,「大小為慶」,否則,將來後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軌之心,勸諫劉禪不必太隆重地為諸葛亮發喪。
要命的是,持這種看法的,卻並非李邈一人,還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他們對諸葛亮專權也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過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連別人都看出來了,後主劉禪本人能沒有感覺?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沒有在自己羽毛豐滿之後來個秋後算賬,更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將諸葛亮打入冷宮,仍舊給予了曾經的權臣也是功臣最高的榮譽,自始至終也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了楊儀之外,全部重用,彷彿和原來全然一樣。
因為劉禪深知,儘管當時蜀漢朝廷內部存在著一股對諸葛亮專權的不滿情緒,但是諸葛亮是賢相,為了蜀國的繁榮、強盛和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大功於國家,有大恩於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見,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內亂之中。因此,他不但沒有認可李邈的意見,也為了防止和杜絕其他人傚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將李邈斬首示眾。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見和不滿,也不表現出來,以免干擾和破壞整個大局。
劉禪維護諸葛亮維護了一輩子,從而保證了政權內部的長期穩定。能夠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的青年帝王,可謂亙古未有。難怪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劉禪胸懷和肚量之大,令人歎服。然而,他卻不是不要原則,相反,在涉及重大問題時,他是堅定不移、毫不妥協的。針對一些大臣和民間要為諸葛亮立廟的請求,劉禪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劉禪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宋代以前,禮制規定,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和權力擁有祭祀祖先的太廟或宗廟。諸葛亮雖然被劉禪以「相父」稱之,但是實際上仍舊是臣子,並非皇室中人。《三國誌·諸葛亮傳》中提到「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明確點明了劉禪曾就此專門開了一個御前會議,讓大臣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的結果是給諸葛亮立廟是僭越之舉,是不妥當的,也是有傷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但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後來聽從了習隆等人的建議,為「斷其私祀,以崇正禮」,採用了折中的法子,將諸葛亮的廟立在湖北沔陽。然而,這已是快30年後,蜀漢將要亡國那年了。不管何時,對臣子來說,能夠被君主同意立廟,已經是格外優容了。
除這些外,對拂逆他意願的臣下,劉禪也能容得下。對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後宮妃嬪數量的要求,劉禪此後不僅再也沒有提起過,而且還對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賴。
四、很有德行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時,劉禪心急如焚,立刻派尚書僕射(掌管朝廷文書的官職)、平陽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並讓他向諸葛亮詢問此後的國家大計,同時日夜為諸葛亮祈福。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並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爵位。
他不僅對諸葛亮有情有義,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心裡清楚得很,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惹的禍。劉禪短短幾句話,「仁敏」二字體現得極其充分。後主兄弟,見於記載的有兩人。一是庶弟魯王劉永,因劉永看不慣黃皓的作派,致使黃皓也與劉永為敵,經常在後主跟前說劉永壞話。劉禪便漸漸疏遠了這個弟弟,甚至十幾年沒有見他。但儘管如此,劉永卻一沒有殺頭,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舊。另一個庶弟劉理,被封為梁王。蜀漢在劉禪當政的時間裡,從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應當說是比較和諧的。
反觀其他兩國,殺戮臣下或被權臣謀弒如同兒戲。魏國,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詩,感歎「相煎何太急」。後來的曹芳、曹髦、曹奐等幼帝則朝不保夕。東吳的孫皓更是將朝堂變成了屠宰場,無論是誰,只要看不順眼,立馬刀斧伺候。
後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懷念劉禪。於南北朝時期為他建立了專祠,與諸葛亮的武侯祠一東一西,位於昭烈廟前面的兩側。
至於「樂不思蜀」這個故事,經過歷史的沉澱,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實的真相。這樣的舉動只有特別愚鈍和白癡之人才能做出來,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韜晦之計了,裝傻,而且,裝得特別像,裝得特別真,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不能露出半點馬腳和破綻,這個功夫,豈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許有人認為臣子郤正才稱得上明白,其實,恰恰是他糊塗,沒有看透事情本質。試想,人為刀俎,你為魚肉,倘若暴露出一丁點的實力和野心,那就不僅僅是劉禪個人的事情,而是跟隨他的五十多個大臣及其家屬,甚至還有蜀地與他哪怕有一點關聯的人都會馬上送命,這於事有何補啊?
再想一想,亡國之君哪有幾個有好下場的?遠的如王莽毒死漢平帝,董卓毒死漢少帝。南唐的李煜,就是因為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從而引來一杯索命毒酒。周壽昌的《三國誌集解》評價劉禪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說到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地,本來就是試探他有沒有野心,這和曹操當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只不過劉禪表現得更為巧妙,用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輕輕遮過。倘若當時劉禪真的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綾。
至於他的投降則盡可見仁見智了。說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說得通的,因為事實就擺在那裡。而說他順勢而為,以一身之榮辱,一家之成敗,換得全國之完璧,也不是毫無根據。這從史學家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的評語中得到佐證,更可以從日後蜀國百姓的懷念中得到佐證。
偏居巴蜀一隅的險地,而能執政四十一年,成為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倘若沒有過人之處,是絕對不可想像的。有人把劉禪的執政完全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夠客觀的,也不是事實。因為諸葛亮於公元234年死後,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縱觀劉禪的一生,不難發現,他的韜晦之功絕非其父劉備所能及,堪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延伸: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能再當30年皇帝?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繼續領導蜀國30年,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就單憑能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而又沒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並非如史評那麼昏庸。
歷來對史事都存在不同看法,這本是正常現象。比如近日有學者稱水滸一百單八將都是土匪強盜,瞬時引來板磚無數。其實,如果站在宋皇帝的立場上看,他們不是恐怖分子是什麼?孔子是喪家犬,李白是古惑仔,換個角度解讀下歷史,更新一下一成不變的固定思維,不必大驚小怪,時代的變化是誰也擋不住的,這裡要說說劉禪。
劉禪,小名阿斗,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公元223年劉備病故,劉禪繼位,史稱劉後主,領導蜀國41年。在劉禪漫長的政治生涯中,「貴人」不斷,先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後有蔣琬、費褘、姜維等人輔佐,從羅貫中到市井街頭,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如此昏庸之輩又何以在位41年?我想,劉禪既非雄才大略,可也談不上是十足的昏君。同樣是後主,劉禪不應該是最無能的一位,南唐後主李煜若不是會寫幾句詞,他連阿斗一半都不如。生活在劉備、諸葛亮這樣巨星般照耀的環境裡,劉禪有光也發不出來了。
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
看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代末帝,幾乎都是橫徵暴斂,政治腐化、宦官專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劉禪可沒學他們。據《三國誌》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事孔明如父,委以諸事,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說的辦吧」,即使自己心中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一味北伐有成見,也都憋在心裡不說,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沒鬧內訌,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最終得實惠的還是平民百姓。
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也認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很聰明:「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在易中天看來,這都不是弱智的行為。」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諸葛亮去世後,蜀中百姓和官吏上書要求在各地建廟祭奠,劉禪卻一直沒有答應的原因了。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周譙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裡,對大臣動刀最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還有個宦官黃皓,相比之下,也沒鬧出什麼大動靜。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繼續領導蜀國30年,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就單憑能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而又沒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並非如史評那麼昏庸。
公元263年,當魏國三路大兵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選擇了投降。劉禪是懦弱的,愧對列祖列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劉禪此舉也使百姓免受戰火之苦。降魏期間,劉禪更留下被世人嘲笑的「樂不思蜀」的典故,作為一代君王,我想劉禪即使再昏庸也不該愚蠢到這個地步,劉禪通過超高水平的偽裝讓晉公司馬昭放棄警惕,儘管明哲保身畢竟躲開了殺身之禍。人非頑石,假相背後,每當劉禪想起遠在西蜀的父親的亡靈,又多少次為思蜀而淚下呢,個中傷感又有誰知?降魏8年後,劉禪直到65歲方才死去。
三國裡,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政權穩固,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這又豈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