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袁紹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後來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被一些史學家與後來的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稱為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放眼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中發生過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之戰絕對是其中的典型。
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分別是當時北方的「霸主」,也就是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曾經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首領——袁紹,還有曾經依附於袁紹,靠著袁紹的賞識才得以起家的曹操。從雙方的勢力來看,坐擁河北,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遠遠比佔據著兗州、徐州的曹操要強,但是,為什麼「老大哥」袁紹卻會輸給靠著自己提攜才能「發家致富」的「小弟」曹操呢?
在曹操逐步佔據了兗州,並且又拿下了徐州,佔領了豫州以及司隸的部分地區,已然成為了北方僅次於袁紹的諸侯,威脅到了袁紹的地位。公元196年,曹操又在首席謀士參謀荀彧的建議下,迎接天子到了自己控制區的腹地——許,並且在此營建新都,作為漢獻帝劉協的「行在」,此時,袁紹也看到了控制天子的好處,於是,逼迫「小弟」曹操將天子送往河北,面對袁紹這個「老大哥」,曹操還是有些發怵的,但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利誘下,曹操還是拒絕了袁紹的請求。
袁紹得知曹操拒絕了自己的請求,勃然大怒,想要提兵南下,直接幹掉他,但是,此時自己正和公孫瓚激戰正酣,沒有足夠的兵力南下攻伐曹操,但是又不可能讓這個不受控制的「小弟」繼續張揚下去,於是,袁紹聯繫了張繡兄弟等人,開始給曹操添堵。
就這樣,曹操與袁紹的關係破裂,兩人及麾下勢力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戰爭一觸即發。
公元199年,袁紹徹底擊敗了眾叛親離的公孫瓚,公孫瓚絕望之下,在高台之上引火自焚,一代梟雄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與此同時,曹操攻破下邳,俘殺掉呂布,徹底佔領了徐州。
袁紹在消滅了公孫瓚之後,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河北全境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從表面上來看,毫無後顧之憂的袁紹,在休整之後,就開始調集兵力,準備南下進攻表面上四面皆敵的「小弟」曹操。
為什麼說袁紹表面上毫無後顧之憂,而曹操表面上四面皆敵呢?
這就是第一個原因——袁紹後方不穩,曹操無後顧之憂
為什麼說曹操是表面上四面皆敵呢?因為從當時的環境來說,曹操北方有虎視眈眈的袁紹,關中的董卓舊部又在觀望之中,只要曹操出現不支,這些絕對是最早衝上來咬一口的人,南邊又有不肯降服的劉表、張繡,東南還有蠢蠢欲動的孫策。
可是,這一切都在曹操消滅呂布之後改變了——曹操強勢攻滅呂布,強大的軍力,震懾了關中的董卓舊部,同年六月,袁術病死,張繡投降曹操,劉表胸無大志,只想保住荊州,孫策獨木難支,只能退保江東,朝中事務又有荀彧打理,在面對袁紹的進攻之時,曹操毫無後顧之憂,得以從容調集主力迎戰。
反觀表面上毫無後顧之憂的袁紹,在公孫瓚死後,壓在北方胡人身上的「大山」瞬間被搬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公孫瓚打擊胡人的資料),對直接面臨胡人的幽州、并州的新當家袁紹,認識並不多,於是就開始騷擾邊境,對中原的「花花世界」蠢蠢欲動,而且黑山賊張燕、劉虞(劉虞在主政幽州期間,善待胡人,使得胡人歸心)舊部以及公孫瓚舊部一直都活躍在河北各地,在袁紹調集大軍進攻曹操,兩軍相持於官渡之時,劉虞舊部更是借助當年劉虞的影響力,集結了胡人的大軍,隨時準備進攻袁紹,而袁紹留守後方主持大局的審配能力不夠,導致袁紹的後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第二個原因:袁紹內部極其不團結
我們都知道,在曹操率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之時,許都發生了那次牽連甚廣的「衣帶詔」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以董承為首的心向漢室的大臣們,聯手向曹操發難,而夾在漢室與曹操中間,本該主持大局的荀彧,又選擇了視而不見,幸好曹操集團及時控制了局面,誅殺董承等人,這才沒能使得內部情況繼續惡化。
而袁紹一方呢?謀臣武將勾心鬥角,先是在袁紹統一北方的戰役中立下大功的田豐被下獄,並且遭到進一步的迫害,後來,袁紹的重臣郭圖、淳於瓊等人,又為了權力鬧得不可開交,直接使得大將張郃臨陣倒戈,許攸投奔曹操,唯一想要消滅曹操的沮授獨木難支,根本無法調集兵力進攻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