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諸葛亮到底借的是誰的箭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草船借箭”諸葛亮到底借的是誰的箭

諸葛孔明在赤壁大戰前夕「草船借箭」,無疑是羅貫中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羅貫中借此充分展示「半仙」諸葛亮的料事如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未「草船借箭」,羅貫中大概是嫁接三個藍本於諸葛亮,而並非「孫權借箭」一個藍本之「孫」冠「諸葛」戴。

藍本之一:孫權借箭。裴松之在注《三國誌·吳書·吳主傳第二》時,曾引用《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這是發生在赤壁大戰結束五年後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之事,當時曹操與孫權對壘於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口),初戰曹軍大敗,便堅守不出。某日孫權見江面薄霧,便乘一艘大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營前觀察軍情。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戰,即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孫權的船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得行將傾覆,孫權即令調轉船頭,讓另一側再受箭。待兩側受箭均衡後,即安然返航。

從中可知,「孫權借箭」並非事先策劃,而是一次偶發事件,也並無準備「草船借箭」中的「稻草人」,箭是直接射於大船的木板之上。故應該是一次偶發的「木船受箭」。

藍本之二:張巡借箭。歷史上真正用「草人」借箭的是唐代著名將領張巡,他在任睢陽(今屬河南商丘)縣令時與叛軍令孤潮之戰中,便施出「草人借箭」之計。據《新唐書·張巡傳》載:「城中矢盡,巡縛稿為人千餘,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稿人;還,得箭數十萬。」 文中的「稿」即稻麥禾稈,「潮兵」指令孤潮的軍隊。

    此事發生於「安史之亂」中期,當時安綠山命叛將令孤潮率四萬左右叛軍圍攻睢陽城,張巡僅憑臨時招募的千餘守軍與敵對壘。叛軍不斷攻城,城中的箭已用盡。這天深夜,張巡命令士兵扎上千餘草人,裹以黑衣,用繩子從城頭吊下。叛軍發現後,便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發現是些草人。

    待守軍拉回草人,淨得幾十萬支箭。第二天晚上,張巡又挑選出五百死士,仍用繩子吊下城。叛軍以為又是草人借箭,笑而不理。於是這五百人趁敵不備,直襲令狐潮大營,令狐潮來不及組織抵抗,幾萬叛軍四下逃竄,一退十幾里。

「張巡借箭」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草人借箭」,但發生在守城時,並無船可用。

藍本之三:周瑜借箭。這第三個藍本其實是將孫權「木船受箭」的史實,附會到周瑜身上。宋元之際的話本《三國誌平話》說:「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面。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支箭。周瑜喜道:『謝丞相箭。』曹公聽得大怒。」《三國誌平話》的作者大概更青睞周瑜,故讓周瑜上演一出「木船借箭」的好戲。

    其間所說「約得數百萬支箭」,已經是小說家的藝術誇張,試想一人射出十箭,便需十萬人同時開弓,還未算射入江中的,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

「周瑜借箭」的文學本,雖仍無「草人」出現,但已是一次有預謀的「木船借箭」,其情節已經跟《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寫相接近。

歷史上孫權無意間的「木船受箭」,張巡的「草人借箭」,文學作品中周瑜的「木船借箭」,羅貫中或許正是借助這三個藍本,在《三國演義》中刻畫出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生動故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