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劉備形象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不知從何時開始,劉備"偽君子"的形象愈發深入人心了。
熟讀三國演義的魯迅曾說了兩句話,一是諸葛亮多智近妖,二是劉備長厚似偽。確實,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得其"仁德"的形象過分誇張,以至於外人看來有如作偽。
不過三國演義向來是七分真三分假,不足以作為評價一個人物的證據。正史上的劉備到底是真君子還是假仁義,我們必須從史書上來尋找答案~
蜀國的舊臣陳壽在《三國誌》中這麼形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這句話其實並非憑空得來,而是有眾多事實依據的。
劉備早年跟隨公孫瓚對抗袁紹立了大功,公孫瓚便表他做了平原相,但在平原國中剛好有個叫劉平的看不起劉備,就雇了刺客行刺。結果刺客見了劉備在平原的仁德治理,心悅誠服,遂放棄了刺殺。
後來劉備來到荊州投靠親戚劉表,這一呆就呆了七八年,以至於"髀肉復生"。期間,劉備結交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大貴人——諸葛亮!
諸葛亮則在隆中為劉備制定出了"三分天下"的國策,其中尤以奪取荊州、益州為重,若要行此策,那就意味著劉備要背叛好心收留自己的劉表!
劉備當然是拒絕了!結果,次年劉表病重,去世之前有意將荊州讓賢給劉備,劉備於心不忍,再次拒絕。
劉表病死,曹操遂南征荊州,劉備跟諸葛亮被逼無奈逃亡時,諸葛亮又勸了一句:"攻琮,荊州可有。"但劉備依舊還是一句:"吾不忍也。"
逃亡江陵之時,劉備又遇上同樣逃亡的百姓,有人勸阻劉備不要多管閒事,劉備歎息:"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於是一路護衛著百姓,逃到了江陵。
此時的劉備其實一直都是名符其實的仁義之輩!看似劉備因仁德而失了本可唾手而得的荊州,卻也因為仁德收穫了大量人心,荊州士族紛紛投靠在劉備帳下,將對抗曹操的希望寄托在劉備身上!自此劉備才算是錢、才到位,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小班底,擁有了在亂世中割據一方並稱霸天下的資本。
於是,劉備的"仁德"就開始慢慢變味了!要知道,此時的劉備已經五十多歲了,如果還是這麼"仁德",那麼大丈夫建功立業的抱負何時才能實現?
因此在龐統勸劉備奪取漢室宗親劉璋的益州的時候,劉備明顯表現出了猶豫,在"仁德"和"取天下"之間徘徊,但最終還是聽了龐統諫言,發兵取益州。
而後劉備入蜀的種種措施,也表明其態度在慢慢轉變著,發行"直百錢"聚斂民間財物,以不救關羽為名殺義子劉封,以立劉禪為儲……
但哪怕身為帝王,劉備也沒有完全忘記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仁德":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大將黃權走投無路,只好投靠曹魏,劉備聽聞後,感歎:"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並沒有殺盡黃權一家,反而待之如初,黃權之子甚至還被予以重任。
反觀曹魏一方對待襄樊之戰戰敗的大將於禁的態度,明面上安撫,背後卻惡意羞辱,逼得其自殺身亡,死後還被惡謚為厲侯,就能知道劉備的這一份"仁德"有多麼難能可貴了。
縱觀劉備的前半生,仁德之名當之無愧!而其後半生,因帝王霸業不得不有所取捨,心中的那份仁德,才慢慢變得浮浮沉沉,時顯時隱。
如今在很多遊戲中,劉備都是仁德的君王象徵!比如在策略遊戲臥龍吟中,劉備就是蜀國的一位主公將!
劉備的技能"鼎足三分"可以同時增加隊友士氣、降低敵人士氣,並讓己方獲得兩回合的從龍效果。
其專武"雌雄雙股劍"的專屬技能"皇裔"能夠在遊戲開場就大幅度提升己方其他武將攻擊力,"桃園"則能夠在第二回合為己方武將進行回血!
蜀國主輸出的武將有很多!比如號稱"鳳雛"的紫將龐統,其技能"滅世天雷"能夠在一回合內就打出大量的傷害,而劉備的作用就是大幅度提升己方輸出武將的能力,並以"回春"抬高血線,保證持續輸出能力!
親愛的各位讀者,你們對劉備還有什麼有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