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徐庶和楊修是什麼樣的 兩人最後的結局為何完全不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正史中的徐庶和楊修是什麼樣的 兩人最後的結局為何完全不同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徐庶和楊修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看一看。

徐庶和楊修,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差異較大。按民間形象,倆人都不大討喜,心不在曹操身上。他們的結局卻完全不一樣,一個白長一張嘴,理直氣壯地吃「霸王餐」,另一個則吃飯的傢伙事被沒收,讓人搞不懂曹孟德為啥厚此薄彼。

其實回到正史,就很容易有答案。

徐庶的兩個形象

徐庶的民間形象,用三個字可以概括——才、忠、孝。

徐庶其實是穎川人,怎麼會跟荊州的諸葛亮等人混得那麼活絡呢?原來年輕時候的徐庶,是個不安分的江湖混混,因為殺人,受到官府通緝,逃到了荊州。

這一次驚嚇之後,徐庶老實了,從此改頭換面,扔了刀劍,潛心學問。一開始,周邊的士族子弟都看不起他這個犯罪分子,可是徐庶的情商改變了自己的處境。首先他放得下身段,不怕白眼,主動「討好」士族階層。其次他刻苦專研,學問精進,靠才學成功洗白黑歷史。

於是徐庶被諸葛亮、崔州平、石韜、孟建、司馬徽等名流,引為知己,慢慢成了荊州一帶的名士。徐庶不光是劉備在荊州初期,最重要的智囊,還給劉備引薦了諸葛亮。

曹操征討劉表時,劉備兵敗樊城,搞得妻離子散,徐庶也把老娘搞丟了。《三國演義》上說,那是程昱的主意,俘虜徐母就是為了要挾得到徐庶。

果然,徐庶眼淚吧擦地與劉備告別,為了母親放棄了輔佐劉備,成就功業的理想。當然,為了心目中的那個「忠誠」,他當了曹營一輩子食客,始終不給曹操獻一計。

不過,歷史中的徐庶,跟《三國演義》差異不小。根據《魏略》記載,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根本不存在。

有兩個證據,一個是諸葛亮的表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二人是指徐庶和石韜,他們一起投了曹操,但是曹魏就是不用他們。也就是說,不是徐庶不肯獻計,而是獻了也是白獻,人家沒把徐庶當塊料。

第二個證據就是,曹丕接任魏王后,徐庶也參與了曹氏代漢的「勸進」。這麼積極的政治立場,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楊修的兩個形象

提到楊修,所有人腦海裡蹦出一個詞——恃才傲物。

這個傢伙四處賣弄文采,玩過了頭,經常把才學用到「揣摩聖意」上,犯了大忌諱,上了曹操的黑名單。

別人揣摩聖意,僅僅是為了個人行為的投機取巧,楊修不是,他是為了炫耀,所以常常把揣摩的結果四處張揚,讓曹操一點小心思都藏不住,甚至壞了法度。

民間形象中,曹操對楊修,既仰慕其才,又憤恨於他的目空一切。所以找了個借口,沒收他那張臭嘴。

不過,歷史中的楊修,跟民間形象不同。

楊修的職務是主簿,也就是曹操的秘書。表面上看,主簿不算起眼,可事實上,楊修是曹操軍政決策的大參謀。他對很多事情的見解,連曹操都自歎不如。可見楊修這個主簿,其實有參與決策的權力,秤砣雖小壓千斤,他在曹操心目中,佔據著很重的份量。

所以,不存在楊修不為曹操獻一計的說法,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曹操獻計。

楊修的死,其實是受累於曹植。曹植多次拉攏楊大秘書,期望他能幫自己戰勝曹丕。楊修雖然不想捲進曹家父子兄弟的狗血劇,但還是身不由己地,利用自己的信息資源,幫助了曹植。

公然參與儲位爭奪,還是通過出賣一號首長的機密來諂媚曹植,這種行為曹操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所謂「雞肋」事件,只不過是借口。

徐庶與楊修的身份差異,導致不同命運

以上分析可見,不存在徐庶與楊修,對曹操「不獻一計」的情況。

徐庶的才華,在眾星璀璨的曹營,顯得很不起眼,要麼他實在獻不出「高計」,要麼曹操根本看不上徐庶。也就是說,徐庶是「身在曹營,心也在曹營」,只可惜「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楊修經常獻計,也常常說到曹操心裡。那就怪了,一個吃白飯的安然無恙,撅屁股幹活的反被殺掉?參與到爭儲事件的認多了去了,人家楊修也不想參與,還不是被你寶貝兒子逼的?怎麼就不能給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其實,楊修即便不參與爭儲事件,我覺得他也早晚會「失足」!徐庶對曹操哀歎,「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而曹操對楊修,也同樣感歎:「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什麼意思?難道楊修看不起曹操?是的!

曹操曾經給楊修的父親楊彪,寫過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話:「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你兒子仗著你的權勢,跟我不一條心,我很不得把他辦了!

曹操這話怎麼理解?楊彪在漢獻帝劉協時,曾經官至九卿,再往上倒,楊氏家族在東漢,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級別的大佬,比袁紹家族還要牛!曹魏建立後,楊彪以「腳疼」為由,拒絕了曹丕的太尉之職。

人家楊家,是當時的豪門大族,你曹操算個屁,宦官之後而已!

不光楊氏看不起曹操,包括袁氏、孔氏等,一大批豪門士族,都看不起曹操,就喜歡拿「宦官之後」,扎曹操的心。

這就是當時的歷史現實,請注意,這絕不是個人義氣,而是根本利益之爭!

東漢二百年歷史,就是豪門士族集團的歷史,他們享有與皇權共治天下的特權,家族也受到特殊照顧,累世興旺發達。曹操上台意味著什麼?幹掉了豪門集團的特權,革了人家的命!

這就是曹操,為何一輩子跟所謂的名儒們過不去的原因。他與袁氏為敵,殺孔融、邊讓,最後跟荀彧翻臉,根子都在這裡。

楊修服務於曹操,是一種迫不得已,人家是軍閥,豪族的優勢在政治,不在軍事,刀把子之下,只好違心地低頭。

曹操一直希望得到楊修的支持,畢竟他具有政治代表意義。可楊修是「身服心不服」,讓曹操感歎「每不與吾同懷」,一片丹心照了「溝渠」。

既然如此,還有讓他活下去的必要嗎?

徐庶則不同,他本就是個寒族。曹操的最大擁躉是誰?就是寒門士族。曹操幹掉了「察舉制」,廢掉了豪門的特權,把機會留給了擁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子弟。

所以,我是不相信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政治立場決定了曹操把楊修當作敵手,把徐庶當作盟友。這就是徐庶與楊修,不同結局的原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