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

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三分天下,各佔其一。魏蜀吳之間互相攻伐,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地盤更大一些。其中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得益於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到的諸葛亮。

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過程當中,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在選擇機會。他們紛紛投靠自己所認為的明主,只不過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世界裡面,每個人都在利用自己的謀略,向天下證明自己的才華。

同為謀臣的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選擇來到劉備的陣營當中。在當時東漢末年的大紛亂當中,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的諸葛亮,難道不知道大漢氣數已盡,為何還要去輔佐劉備?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諸葛亮當然知道大漢氣數已盡

《隆中對》當中諸葛亮說了一個事實: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諸葛亮通過這段描述,很直白地說出了當今天下大勢。曹操實力雄厚,孫權虎踞江東。這兩家實力的存在,足以證明漢朝想要中興肯定不可能。可諸葛亮對面的人物,是那位自以為是的大漢皇叔,擁有漢室宗親血脈的劉備。

劉備來尋求諸葛亮幫助,所圍繞的主題就是中興漢室,諸葛亮自然不會戳穿劉備的面紗。所以諸葛亮也就只能順坡下驢,按照劉備的話題闡述自己的觀點。群雄逐鹿,各方豪傑各有一席之地,大漢朝早就名存實亡了,何談氣數。

二、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

三顧茅廬的歷史典故,被世人所熟知。當時劉備雖然沒有多少名氣,相比曹操、孫權、劉表等人來說,自然沒有多少實力可言。但是能夠像劉備這樣放下身段,來請諸葛亮出山的人,貌似還沒有。

在拜訪孔明的過程中,劉備可以說是求賢若渴。在給諸葛亮留下的書信當中,足以表現出劉備的誠意。

《三國演義》中描述道:「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鑒原。

劉備所留有的書信當中,寫的內容十分虔誠。在大雪天拜訪無果之後,又是齋戒又是沐浴,如果在這種情況諸葛亮還不能夠心動的話。那只能說明他的不識時務,難道諸葛亮不知道劉皇叔的這兩次拜訪嗎?他就是在故意試探劉備的誠心,用來判斷劉備是否是一個可以依賴的明主。

三、諸葛亮能夠選擇的對象不多

正如上文所說,曹操和孫權的實力已然成為氣候。環繞在那兩位周圍的人才多如牛毛。諸葛亮的兄弟諸葛瑾就在東吳任職,並且東吳還有一個天才周瑜。諸葛亮想要在東吳展示自己的機會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可千里馬也是需要伯樂,時機的選擇對於諸葛亮來說十分重要。

再看一下曹操這邊,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同時還有郭嘉等人幫助曹操謀劃大事。再加上曹操本身就是一個愛才之人,即使諸葛亮前去報道。論資歷,諸葛亮是個外來戶;論能力,能不能被曹操看到還很難說。看一下司馬懿就會知道,為了逃避曹操,司馬懿在前期也是做了很多掙扎。

剩下的就只有等人來尋找自己了,等著被人發現,這樣才更能顯示自己的價值。演義中將諸葛亮的才能描述成經天緯地,才華卓絕。但是為什麼曹操和孫權都沒有前來招攬諸葛亮,這擺明了就是諸葛亮的名聲並不如書中所言。

劉備三次前來拜訪之後,諸葛亮毅然決然的選擇劉備也是有原因的。諸葛亮曾經說過,天時地利人和,曹操和孫權已佔其二。最後一個「人和」,劉備恰好符合標準。換言之,諸葛亮自然可以等,可機會不等人。等待一個明主不容易,當時的天下大勢,可以供諸葛亮選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試想一下,諸葛亮也願意就此埋沒一生,否則怎麼會有自比於古往大才。

四、施展才華,共同創業

《三國演義》中描述道:玄德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

劉備求賢若渴,選擇了劉備自然也是給了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在演義中就表現得十分貼切,能夠完全得到劉備的信任,對自己言聽計從,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換言之,如果選擇諸葛亮和孫權,這種信任程度顯然是達不到。更何況當時諸葛亮十分年輕,這本身就會讓那些老謀深算的人不信任。

選擇輔佐劉備,其實很大程度對諸葛亮來說也是一種機會。與其選擇那些不看重自己的,不如去扶持一個新人。劉備在當時為自己造勢,已然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天下都知道有一個劉皇叔。身攬「大漢皇叔,中興漢室」的旗幟,如果諸葛亮能夠很好運用的話,成就大事也不是沒有可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