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三國時期最會運籌帷幄,統兵打仗的人物有哪些,諸葛亮肯定算上一個。在當時,他不僅智謀天下無雙,內政撫民也十分在行。更何況其一直奉行忠君為國之道,為人處世皆是君子作風。更有不少史學家直接評價其「乃神人也」。總而言之,諸葛亮無論是在當時的三國,還是後世的歷朝歷代中,都是位相當厲害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各方面能力都超強的大人物,為何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甚至還死在了軍中呢?
諸葛亮六出祁山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曾用「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來評價諸葛亮在軍事上的不足。但這也僅是道出了其中一個很淺顯的問題。若要深究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敗的根本原因,還要從當時的魏國和蜀漢的局勢對比,以及諸葛亮六次出征的具體事件說起。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了復興漢室,克定中原,可謂做了充足的準備。首先,他在外交上穩住了與東吳的聯盟關係,並準確抓住了曹魏新帝登基,政局不穩的絕好時機。其次,他通過數年與民的休養生息,積攢了足夠的軍糧和兵丁,並全面掃除了西南少數民族的隱患。第三,他抓住了叛將孟達的反覆心理和其在曹魏的關鍵地位,成功轉移了司馬懿等人的注意力。在做好這三項萬全的準備之後,他才正式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
新三國諸葛亮劇照
在首次北伐中,由於諸葛亮準備充分,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再加上孟達叛變,使司馬懿不能左右兼顧。故而蜀漢一出漢中便勢如破竹,迅速攻陷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將西涼半數之地全拿到了手中。後來司馬懿平定孟達,趕到長安,諸葛亮又巧妙利用他與曹真的不合,使其不能盡全力,再加上他成功收服了著名將領姜維,便成功使曹魏陷入了不敢動也不能動的局面。但無奈的是,在後續的對戰中,馬謖因為自負,丟了街亭,終致北伐失敗,諸葛亮雖揮淚斬了馬謖,也不得不退兵回到了漢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再在後來的幾次北伐當中,諸葛亮又都因為敵將的拒收不出,糧草不濟等原因,陸續無功而返。直到最後一次出祁山,諸葛亮本與孫權約定與東西兩方共同出兵,無奈孫權不善打仗,沒過多久便大敗而回。諸葛亮雖在上方谷成功困住了司馬懿,差點就結束了司馬氏的性命,無奈天不遂人願,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諸葛亮心知再也無法引出司馬懿,便又草草撤了兵。只是這次撤兵,他並未回返成都,而是繼續在渭水西岸屯田,做起了長久戰的準備。
司馬懿知道自己用兵敵不過諸葛亮,更險些在上方谷喪命,所以無論蜀軍怎麼挑釁,他就是堅守不出。後來,他又從蜀軍使者口中瞭解到了諸葛亮的作息、飲食狀況,推測諸葛亮命不長久,就更加堅定堅守的戰略。最終,諸葛亮因為事必躬親,積勞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軍中,徹底結束了他充滿傳奇的一生。
命終五丈原
後來魏軍中曾有人問司馬懿如何看待諸葛亮。司馬懿卻也十分客觀,並顯露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欽佩和敬仰之情,直接稱其為「天下奇才也」。但當有人問他諸葛亮既有如此大才,為何卻又六出祁山而不勝,是不是能力不及他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卻並沒有因此而高興,更連連表示自己在能力上卻是比不上諸葛亮。不過他還是一語道破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全失敗的根本原因。
司馬懿評價道:亮慮多而決少,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其用寥寥數語,便道盡了諸葛亮一生的遺憾,也說透了諸葛亮的性格缺陷。正所謂,最強的敵人必定也是最好的知己。司馬懿經過與諸葛亮多年的對抗,最終摸透了諸葛亮的為人處世秉性和蜀漢的內外部環境,明晰了自己與諸葛亮之間的長處和短處。所以,無論諸葛亮怎麼變化戰略,他卻只以不變的堅守進行對抗,最終熬死了對方。
司馬懿與諸葛亮
說諸葛亮思慮太多,而決斷不夠,無論是從其每次出兵前的充足準備,還是從其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都能看的出來,他是一個行事不用險,萬事皆求全的性格。這種性格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上雖能保存實力,卻絕難出奇制勝。說他好兵而無權,主要是說諸葛亮所處的蜀漢政局,其雖然掌握兵權,但在政治上卻一直遭到益州派別的攻擊和詆毀。每次他出兵,以李嚴為首的益州大臣就說其擁兵自重,容易謀反。而劉禪卻又偏聽偏信,便緊忙召他回返,他又始終奉行忠君之道,只得半途撤兵。不僅如此,他在與魏軍對戰之時,後方卻總不給他供應糧草,雖然他後來為此貶黜了李嚴為庶民,但還是無濟於事。
虎嘯龍吟諸葛亮劇照
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全失敗,並非他的能力不濟,而是他太追求人格的完美,太忠君愛國的原因。這點他自己沒看明白,卻被一生的「死對頭」司馬懿給道破了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