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亮出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人才時說的一句話,而話中的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
諸葛亮 劇照
司馬徽這句話雖然沒有出現在正史裡,但是通過歷史記載中諸葛亮和龐統二人的表現,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諸葛亮和龐統的確都是人才,只是這句話略有點誇張。當時天下紛爭,誰能坐擁天下,充滿變數,單憑一兩人就能取天下,還真的難。
我們都知道:劉備24歲已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立下戰功;孫策被刺殺時,才不過26歲,生前已策馬縱橫多年;而周瑜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可見當時無數人都早早涉及社會、爭取建功立業了,為何聰明的諸葛亮要窩到27歲才出來?原因或許如下:
一、自幼喪父,隨叔父漂泊
諸葛亮於181年出生,而他的父親諸葛圭在他八歲的時候就死了,留下諸葛亮兄妹和母親等無人照顧。他的叔父諸葛玄只好接過照顧兄嫂侄兒侄女的重擔。諸葛玄本是荊州劉表治下官員,為了回老家接應諸葛亮一家,辭別劉表,也就是相當於停薪留職。
諸葛瑾,官至東吳大將軍
由於戰亂,在返回荊州途中,比諸葛亮大7歲的哥哥諸葛瑾與家人走散,而諸葛玄又不能順利返回劉表地盤。看著身邊這麼多人要養,沒有工作連飯都吃不起,諸葛玄不得不接受袁術給的工作。但是之後因工作被朝廷派來的朱皓取代,諸葛玄不得不帶著諸葛亮眾人投奔荊州劉表。
諸葛亮隨叔父長期的奔波漂泊,不停的易主而侍,年輕的心也有點累了。
二、叔父離世,弟妹等需要照顧
諸葛玄197年離世,當時諸葛亮17歲,其實也可以參加社會活動,去建功立業了,但是自己弟弟和叔父的孩子都尚未成年,全都需要人照顧。叔父照顧自己兄弟姐妹這麼多年,現在離開了,哥哥諸葛瑾又不在身邊,作為弟弟妹妹們跟前最大的哥哥,諸葛亮只能挑起家庭重擔。
在社會上,要保護弟弟妹妹這麼多人,實屬是難,諸葛亮乾脆在隆中找個僻靜的地方生活,而其他人為了好聽,說他是隱居,實則是為生活所迫。誰見過正值18歲血氣方剛的青年隱居山林的呢?
三、天下紛爭,明主未明
諸葛亮雖在隆中隱居,但是他依然收集外面的情報,並揣摩分析天下大勢。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早就作好出山的打算和準備,在那樣的年代,又有哪位少年能封禁一顆渴望建功立業的心呢?而也正是因為他近十年置身事外,對時局的把握和評判才能更多精準。加之安心潛讀,使得他才智和見識都得到了挺大的提高,從而頗得司馬徽讚賞。
曹操 劇照
而當時,曹操、袁紹、孫堅、劉表、馬超等等,個個割據,相互攻伐,英主氣象不明,諸葛亮並不想像叔父那樣,投這袁術後又投劉表這樣跑來跑去。所以寧願等,也不急著出世。
四、才華未露,籍籍無名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要是諸葛亮自小極具盛名,又怎麼可能在隆中得過近十年安靜生活呢?尚且在司馬徽在第一次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時,劉備竟然毫不在意,可見當時諸葛亮從未展露過才華,其一身智慧並非先天生成,與後天的努力也很有關係。
劉備
就在劉備缺少謀士參謀的時候,經司馬徽二次舉薦,諸葛亮終於等到了機會,而此時弟弟妹妹們皆已長大,無需照顧,正是可以出去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
然而,既然要出世,幹一番大事業,就要投靠勝算最大的勢力,不然後世或許就會一直活動逃亡的道路上,甚至早早就身首異處。那為什麼諸葛亮不選強如曹操這樣的主公,而非得選還寄在劉表籬下的半百老人劉備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探討。
很多人說這與劉備能三顧茅廬、禮賢下士邀請諸葛亮有關,當然,這也有一定的關係。恐怕如果光憑這一點,是無法說服諸葛亮這位讀書人的,誰會為了幾次來訪,就把身家性命賭上呢?何況是當時還無比落魄的劉備,如果諸葛亮沒有自身的原因,劉備就是來十次都不可能請得動諸葛亮。其選擇劉備的原因主要有這些吧:
1. 受法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比較大
這樣的思想,使得諸葛亮非仁義者不跟,而辦事又追求有章有法。關於仁義,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早有取而代之之心,一旦天下一統,就是曹操稱帝之時,諸葛亮不會考慮曹操;而劉表,諸葛亮叔父曾經跟過,所以他知道劉表為人,也不會選擇;孫權並非王室血脈,匡扶漢室無名......所以看來看去,還只剩劉備了。
2. 諸葛亮的自負
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內心自負甚高,這一點才是選擇劉備的重點之一。管仲憑一己之力,使得齊國變強稱霸,而樂毅也憑自己的才能扶持燕昭王,最後幫燕昭王擊敗齊國,完成燕昭王向齊國復仇的願望。而諸葛亮也自比管仲和樂毅,他相信自己能扶持劉皇叔興漢室。選擇劉備,最具挑戰,也最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實力。
3.劉備為人不錯
剛好諸葛亮自恃才能,覺得扶持誰都能一統天下,而劉備為人不錯,也得到不少士人的認同和跟隨。且劉備對待有才能的人比較好,還三次來請自己,於是諸葛亮決定接受劉備的邀請,加盟劉備團隊。
結語
雖然諸葛亮加入了劉備團隊,但是劉備並沒有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這也導致了劉備夷陵戰敗,最後死於白帝城。而諸葛亮再也無法幫劉備一統天下了,只好盡心盡力輔佐劉禪。
晚年諸葛亮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諸葛亮五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最後自己因操勞過度而病亡,直到閉眼,他都沒有看到統一的中華,就這樣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諸葛亮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雖然他是出色的相才,但是他真的不是將帥之才,不然還真的可以幫蜀漢高效地攻城略地,擴大版圖,增加國家資源,進而走向大一統。
然而,諸葛亮又是如此的忠誠,他對蜀漢鞠躬盡瘁,為蜀漢拼得油盡燈枯,令人肅然起敬!如果所有的官員都能這樣,國家何以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