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三國歷史上最被低估的謀士參謀,沒有之一。
他是《三國演義》中出現過的人物,是袁紹的謀士參謀,曾屢次為袁紹獻策,最著名的就是在烏巢之戰前,夜觀天象,發現烏巢屯糧處有險情,讓袁紹提防,但卻被袁紹拒絕。
袁紹戰敗後,沮授被俘虜,寧死不降,盜馬逃走,被曹操發覺,怒而殺之。
小說將沮授描寫成一個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謀士參謀,其人生軌跡與正史基本吻合。
但是,《三國演義》其實還是大大弱化了沮授這個人物,小說作者將沮授很多關鍵事跡隱藏了。
沮授,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上,絕對能匹敵荀彧、郭嘉、賈詡、魯肅、諸葛亮、法正等等一系列超級謀士參謀。
他的戰略造詣不遜孔明、荀彧、魯肅,臨陣智謀不輸郭嘉、法正、賈詡,而具體的戰役思路堪比曹操。
近代史學家何茲全先生曾如此評價說:」沮授、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這位被低估的超級謀士參謀的「神跡」吧。
沮授堪稱袁紹的「臥龍」,此人早年跟隨袁紹便為其制定了「袁紹沮授版隆中對。」
沮授對袁紹說:
「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我們盡量簡單的翻譯過來,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
「袁將軍您少年之時就是出了名的牛叉。您討伐董卓,收取冀州,威震河北。現在,我們應該先向東拿下青州,再向西掃滅黑山賊張燕,然後,北上與幽州公孫瓚決戰。打敗公孫瓚以後,匈奴烏桓這些異族也一定會順服您。那時候,您佔據四州,招攬天下英雄,坐擁百萬之眾。這樣,您就可以將漢天子迎接回洛陽,然後以天子的名義號令群雄,征討不順從您的人。如此一來,這天下誰還是您的對手呢?我估計,只要按照我的計劃進行,不出數年,就能達成目標!」
我們現在來看,這段振聾發聵的戰略構想,其實具有超前的預見性,袁紹後來的發展軌跡基本就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
沮授的這個戰略構想,與荀彧支持曹操奉天子,魯肅的:榻上策」,諸葛亮隆中對相比,並不遜色!
當時袁紹聽到這段話以後是什麼態度呢?史書稱:「(袁紹)喜曰:『此吾心也。』」
其實,袁紹並非是草包一個,早期他還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否則他也不可能消滅了公孫瓚兼併四州之地。但是,後來他驕傲了,於是他好大喜功的個性開始膨脹,這一點與赤壁之戰的曹操很類似。
沮授的這個大戰略是很好的,只不過,袁紹將最重要的一點忽略了:他拒絕了漢天子的請求,沒有迎立漢獻帝劉協。
袁紹在對漢朝皇帝的表現上,十分低能,其政治表現若打分,一定是不及格。
也正是這個失誤,導致他在以後面對曹操時,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袁紹發動官渡之戰的一個主要口號竟然是:要奪取漢獻帝劉協。
那時候他懊悔沒有聽從沮授迎立天子的建議,但為時已晚。
除了「沮授版隆中對」,他在戰略上還有另一個「神跡。」
早在官渡之戰爆發前,沮授就與田豐一起向袁紹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戰略構思,這種戰略構思是基於「不主動決戰,拖死曹操」的方針,採取政治、軍事、經濟加外交的「總體戰」打敗曹操。
具體內容如下:
:「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
總結起來,沮授田豐的這個戰略構思有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是袁紹的不利因素:1、袁紹連年征戰,國力衰退,軍民疲憊,休要休養生息。2、曹操迎立天子,佔據了政治和道德優勢,不能莽撞進攻,應該尋求借口出兵。3、袁紹雖然兵多,但不如曹軍精銳,曹操智謀過人,所以我們應該謹慎,不能輕敵。
針對以上三點,沮授田豐提出了應對措施:
1、我們主動向漢天子上表,求取官職或土地等等,如果不能實現,那麼我們就有了借口「曹操阻隔我們陞遷的道路」,這樣我們就可以師出有名;2、我們要休養生息,訓練士卒,製造渡河用具;3、我們不要與曹操正面進行戰略決戰,而應該製造聲勢,派遣騎兵四處襲擾河南,使曹操不得安生,疲於奔命。
這個戰略構思最後的結論是:「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就是說:我們不用打仗,不用勞民傷財,三年之內,就能搞定曹操。
我們來看,這個戰略構思其實是最適合袁紹的戰略。
因為曹操處於四戰之戰,處處受敵。
曹操的前面是袁紹,後面是劉表,東南是孫策孫權,西部是馬騰韓遂。即便在當時曹操控制的中原腹地,除了穎川郡之外,大多數地方都很不穩固。比如距離黃河較近的甄城、袁紹的老家汝南,這些地方不但不幫曹操,反而時常叛亂。
因此,沮授田豐的這種「不主動決戰,拖死曹操」的方針,其實是最有效的,也是曹操最懼怕的一個戰略。
只是可惜,這個戰略最後的結果是:袁紹斥退沮授,關押田豐,於是,此戰略胎死腹中,全無實施可能了。
沮授戰略造詣過人,其臨陣謀略和戰術水平也很高超。
翻閱史籍,我們會發現,沮授的智謀簡直堪稱「算無遺策」,其智慧和用兵堪比《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輸正史中的郭嘉!
具體事例如下:
一、袁紹命顏良單獨率軍為先鋒,沮授說袁紹不聽,結果,曹操聲東擊西,派關羽一戰斬殺顏良,袁軍前鋒大敗。:「顏良氣量狹窄,雖然驍勇,但不適合單獨領軍。」
二、袁紹和曹操在官渡相持,沮授又說:「曹操兵精,但糧少,我們兵多糧也多,所以曹操希望速戰,而我們應該避免速戰,打持久戰。」
袁紹又不聽。結果,僅僅兩個月後,曹操糧草果然用 盡,袁紹若聽從沮授建議,不急於進攻,曹操必定會放棄官渡,逃回許昌。
三、袁紹大軍糧草運來,袁紹派淳於瓊看守,這的時候,沮授警覺的說:「應該派人馬在淳於瓊外圍防守,防止曹操劫糧。」
袁紹再次否定。結果,曹操果然襲擊了淳於瓊的把守的糧倉,袁紹大軍因此潰敗。
四、沮授在袁紹渡過黃河之前,曾建議袁紹留兵馬駐守黃河渡口,認為這樣即便失敗也好有個退路。但袁紹自認為自己擁有壓倒性優勢,不可能失敗,因此再次否決了沮授的建議。
沮授看著滔滔江水歎息道:「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
就是說「上頭的人自高自大,下面的人貪功短視,悠悠黃河啊,我怕是回不來了。」
後來,曹操奇襲烏巢,袁紹十萬大軍在數天之中土崩瓦解,兵敗如山倒。
袁軍潰退到黃河岸邊,發現事先沒有安排退路,大軍無法逾越黃河,因此,全部做了曹軍俘虜。
袁紹僅帶八百人逃回河北,袁軍七萬俘虜被曹操坑殺。
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用絕對劣勢的兵力擊敗袁紹,不僅打贏了,而且打出一場「殲滅戰」,就是因為袁紹沒有聽從沮授的建議。
若袁紹聽從沮授建議,事先在黃河渡口安排好退路,那麼即便被曹操擊敗,十萬大軍也只是潰敗,不至於被全部殲滅,袁紹收拾敗兵,重整士氣,還能捲土重來。
可現在,河北精銳力量一朝被摧毀,袁紹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沮授在官渡之戰每一個關鍵節點上,都曾向袁紹提出過切實可行的建議,沮授的任何一個計策若能被採納,曹操就難以取勝,歷史就將被改寫。
但偏偏袁紹卻一個都不用!
後來曹軍俘虜了沮授,沮授大呼:「我不是投降的,我是被捉住的。」
曹操以前與沮授認識,便說:「老沮啊,想不到咱倆分別這麼多年,今天見面你卻做了我的俘虜。」
沮授說:「不是我不行,而是袁本初不聽我的,使我的計謀無法施展。」
曹操勸降他說:「我知道袁紹不能用人,老沮啊,現在天下仍很混亂,我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怎麼樣,咱倆一起幹吧。」
這時,沮授終於心中感動,估計他是眼含熱淚對曹操說:「孟德,我一家人都在河北,我若投降,袁氏必殺他們。你如果可憐我們相識一場,就給我來個痛快吧。」
曹操仰天歎息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意思是:「我若早得沮授,天下不難定!」
遂殺沮授,並厚葬。
早在跟隨袁紹出兵南下之前,沮授就預感到自己這次有去無回。他召集宗族成員,將家裡的財產都分給大家,說:「權勢在的時候,威風八面,權勢不在,命都保不住,可悲啊。」
眾人不解,就問:「這次出戰,曹操兵少,我們有絕對優勢,您何必如此悲觀?」
沮授回答說:「曹操雄才大略,又有奉天子的政治優勢,我們雖然打敗了公孫瓚,但軍民已經十分疲憊,再加上將領們驕傲,主公奢侈,故此,此次出戰,必敗無疑。」
沮授還曾建議袁紹不要將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個州,這樣將來一定會釀成大禍,袁紹不聽。
結果,袁紹死後,袁譚、袁熙、袁尚等人各據一州,相互攻擊,袁氏終於因內耗而亡,為曹操省了不少力氣。
東晉史學家孫盛說沮授是張良、陳平一樣的人物。
宋朝人胡三省則說:「使紹能用授言,曹其殆乎!」
意思是:假如袁紹能用沮授的計策,那麼曹操必敗無疑。
這些評價都是很客觀、中肯的,也是對沮授最好的肯定。(原文來自老不看三國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