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劉備連續稱帝之後 為何孫權卻選擇等待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和劉備連續稱帝之後 為何孫權卻選擇等待呢

孫權為何隱忍不稱帝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第二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曹丕、劉備的先後稱帝,深深刺激到了孫權。

從建安五年接掌權力開始,年輕的孫權不僅鞏固了孫策留下的基業——江東六郡,而且還實現了政權的軟著陸。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野心家,孫權也日思夜想著早日稱帝。只是客觀現實不允許那麼做,他必須包羞隱忍。

史載,「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無以威眾,又欲先卑而後踞之,為卑則可以假寵,後踞則必致討,致討然後可以怒眾,怒眾然後可以自大,故深絕蜀而專事魏。」

家有三件事,先從緊上來: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呂蒙擒殺關羽奪得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滅。劉備隨時有可能率軍順江而下打上門來,孫權必須小心應對危局。次年正月曹操病亡,其子曹丕繼位,時局更添了變數。為避免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孫權主動出擊展開危機公關。他一面派使臣聯絡曹魏,觀察時局變化,一面令陸遜整軍備戰防禦劉備東征。曹丕稱帝后,孫權立即上表稱臣,第一時間接受了曹丕的「吳王」封爵。

在解決了後顧之憂後,孫權決定遷都武昌。東吳最早的政治中心在吳(今蘇州),建安十三年(208)遷到京口(今鎮江),建安十六年(211)又遷到了秣陵(今南京)。後來為方便與劉備爭奪荊州,又遷到了陸口、公安等地。如願奪得荊州之後,陸口、公安的地位下降,兩地位於荊州腹地,離長江下游的建業太遠,一旦揚州有警則鞭長莫及。而武昌位置居中,既可以兼顧荊揚二州,西邊又有樊溪,適合訓練水軍,長江邊有樊山,還利於孫吳軍隊防守。

事實證明,孫權的決策是正確的。在武昌,孫權指揮若定,全盤統籌調度,陸遜在前線沉著應敵,一舉擊敗了劉備的進攻,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擊敗劉備後,孫權審時度勢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另派使臣前往劉備處展開了外交斡旋,希望可以盡釋前嫌、共禦曹魏。差點蝕光老本的劉備痛定思痛,也變得冷靜下來,經交流溝通後,雙方達成了諒解。曹丕得知孫權與劉備暗中勾結往來,惱怒異常,立即調兵遣將興師問罪。由於應對及時,孫權成功粉碎了曹軍的進攻。

在擊退曹丕後,群臣上書孫權,勸其稱帝。孫權權衡再三,覺得稱帝時機不成熟,婉言拒絕了群臣的建議。劉備病亡後,諸葛亮主持了蜀漢軍政大權,主動派遣鄧芝使吳意在修好,孫權與蜀漢破鏡重圓,並逐漸疏遠、斷絕了與曹魏的關係。

曹丕聞讀大怒,再次興兵伐吳,孫權臨江拒守,迫使曹丕退兵而還。曹丕死後,孫權一改從前的「屈身仕曹」,主動向曹魏江夏郡發起了進攻。先後發動了石陽之戰、襄陽之戰、石亭之戰,尤其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曹魏軍兵死傷萬餘。

經過一系列的軍事鬥爭和外交斡旋,孫權終於擁有了與曹魏、蜀漢政權勢均力敵的政治力量,於是稱帝之事也提上了日程。

此前,「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直到漢末三國,東南有天子氣的讖語並沒有完全消失,反而愈演愈烈,這時候竟然成了孫權稱帝的依據。緊接著,漢獻帝劉協興平年間吳中童謠「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又傳唱開來。

在眾人一片勸進聲中,孫權終於按奈不住心底的慾望了,痛斥曹丕稱帝是淫名奪器,自己稱帝才是天命所歸。

吳黃武八年(229)四月,孫權終於得償所願,在武昌南郊登壇稱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