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魏滅蜀之戰的發生是必定的,是三國那樣的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裡的必定發展,也是必定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的變化而發生。蜀國地位的不穩,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
蜀漢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漢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間,姜維開始不斷向魏國發動戰爭,導致國內力量日漸消耗再加上後主劉禪聽信宦官,不理朝政,262年侯和之戰,姜維軍大敗,死傷慘重。姜維遭罷免,擁兵北防。朝政內外產生嚴重分歧。至此,蜀漢的基礎已大大動搖。這時候的吳國孫權死去,內爭不斷,吳國實力也大大削弱,這時候的魏國則在司馬氏的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 對外上,名領鄧艾數次抵禦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平定了諸葛誕的反叛。
公元262年,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再並東吳,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
魏滅蜀之戰,主要原因是各個國家不同內部爭鬥引起的。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不斷發動戰爭,宦官被重用,內外分歧嚴重,故而導致日益衰落。吳國,在孫權死後,階級矛盾更加嚴重,內部鬥爭不斷,也因此日益衰落起來。
而魏國,在明帝駕崩後,經過一系列的變故,最終大權落在司馬氏父子手中。他們大力發展,招攬人才繼續曹操的辦法。這使得魏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也很強大。
由此可見,戰爭結果顯而易見,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裡,弱肉強食,是生存法則,為國者,治理好國家才是根本。魏滅蜀之戰,不只是蜀國的墮落,也不只是吳國的萎縮,也不只是魏國的強大,而是魏國掌權者,發展國內,增強力量。最後才導致三國滅於司馬氏。
而在在魏國攻滅蜀國的戰爭中,主將是鄧艾和鍾會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立足於世界根本還是在於綜合國力的的增加,只有努力發展才能繁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