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孫權,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真的是倒行逆施嗎?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三國網小編一起看下去。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給我們的印象大多來源於三國演義,而他好似一直都是那麼英明神武,無論早年到晚年。但是看演義是看不透徹歷史的,單純看陳壽的《三國誌》亦是容易受到蒙蔽。正如很多偉大的人物一樣,孫權晚年也是「倒行逆施」,昏招連連。
孫權晚年最受人詬病的無外乎是「二宮之爭」。大約開始於吳赤烏五年,公元242年,源於太子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為儲君問題而產生的矛盾,也就是歷朝歷代屢見不鮮的戲碼,後來引發朝中大臣因為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而分裂的內部混亂,也不得不說這為未來東吳滅亡埋下了伏線。
而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孫權礙於嫡長子繼承製立了太子孫和,又一方面寵幸魯王孫霸。結果這兩人各自結黨營私,紛爭不休。。一堆「耿直」的臣子受了無妄之災,就連陸遜都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人孫亮。(李世民可能就是學他的)
很多人讀史讀到這裡,都能發表一通居高臨下的評論:「孫權晚節不保老糊塗了!現在是個人都知道同時寵兩個兒子肯定會引發內訌啊!立個未成年人上位?難道就不知道國無長君非社稷之福麼?哪裡鎮得住底下一班驕兵悍將啊?孫權是不是那時候得了老年癡呆症,帕金森?如果我穿越回去肯定做的比他好!「
但是,孫權的做法卻又在後世屢次上演,也可以說後世很多帝王都模仿他。那些帝王不會全是傻子吧?
以石韜為太尉,與太子宣迭日省可尚書奏事。《晉書.石季龍載記》
後趙的石虎這麼玩,當然,結果非常慘烈,石宣殘殺掉石韜,還想在葬禮上幹掉石虎,結果被石虎反殺掉。當然,很多人可能覺得石虎這個羯人能有啥政治智慧,幹出這般白癡之事沒什麼奇怪的。那我們再看下一個著名人物:唐高祖李淵。
義寧元年冬,隋恭帝拜(李建成)唐國世子,開府,置僚屬。二年,授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將兵十萬徇洛陽。《舊唐書.列傳14》
義寧元年十二月,(李世民)復為右元帥,總兵十萬徇東都。《舊唐書.太宗本紀》
四年,稽胡酋帥劉仚成擁部落數萬人為邊害,又詔建成率師討之。軍次鄜州,與仚成軍遇,擊,大破之,斬首數百級,虜獲千餘人。《舊唐書.列傳14》
十月,加號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萬戶,通前三萬戶。賜金輅一乘,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部鼓吹及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舊唐書.太宗本紀》
在義寧元年,也就是公元617年左右,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指揮十萬兵馬的大元帥。而到了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他倆都立了軍功,李建成已經是太子,沒啥好封賞的了。而李世民就得到了一個超越王公的稱號:天策上將。可見,李淵一直是讓兩個兒子分庭抗禮的。最後結果大家也知道了,毫無懸念的內訌了,李世民幹掉了李建成,李淵要是不識趣讓位的話,他也很有可能被幹掉。
當然,很多人還可以說李淵就是個老糊塗,因為史書上李淵的形象一直不怎麼樣,很多關鍵的決定都是李世民幫他做的。這裡暫且不論李世民篡改史書故意抹黑的事實。那我們就看看眾望所歸、模範帝王李世民是怎麼做的吧。
承乾先患足,行甚艱難,而魏王泰有當時美譽,太宗漸愛重之。承乾恐有廢立,甚忌之。泰亦負其材能,潛懷奪嫡之計。於是各樹朋黨,遂成釁隙。《舊唐書.列傳26》
剛剛經歷過內訌奪位的李世民,難道不該痛定思痛,改變這種模式嗎?正好相反,他也是這個模式的愛好者,同時寵愛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這倆皇子也各自結黨,互相攻擊。最後,李承乾謀反未遂被廢,李世民考慮再三,把李泰也廢了,立了個柔弱的李治。
有人會覺得李世民也是白癡嗎?顯然不會,但是居高臨下批評李世民還是可以的。明君怎麼了?明君就得樣樣精通?李世民就在繼承人選擇這方面不行啊。嘴上說「以史為鑒」,結果發生在自己和哥哥之間的歷史居然再次重演。
居高臨下的評論歷史很容易,總之一句話,當事人都太傻,當年的人大腦都沒發育好。放到現在,一個高中文化程度的人都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所以穿越小說如此流行,大家都覺得穿越到古代成功太容易了,智商方面完全可以全面碾壓那些帝王將相。對於這些觀點,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說,無論是孫權、石虎、李淵,還是李世民,他們都是當代出類拔萃的人物,都走到了人生巔峰。他們的手下,也是一個個的人精。他們做出過很多選擇,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敗的,但很難是愚蠢的!為什麼說讓兩個皇子各樹朋黨、爭風吃醋的失敗選擇不愚蠢呢?很簡單,因為其他的選擇同樣糟糕。
甲計劃:我是嫡長子繼承製忠實簇擁,只重用太子,不讓其他兒子存在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弊端:太子權勢過大,要提前接班,我咋辦?
南北朝時期,劉宋文帝劉義隆,開創元嘉之治的那位,就很專一地對待太子劉劭。讓他事必躬親,結黨交遊,培植自己的武裝力量,無不開綠燈放行,聽之任之。
(劉劭)親覽宮事,延接賓客,意之所欲,上必從之。東宮置兵,與羽林等……
三十年正月,大風飛霰且雷。上憂有竊發,輒加劭兵眾,東宮實甲萬人。車駕出行,劭入守,使將白直隊自隨。《宋書.二凶列傳》
後來發現太子不太聽話,動了廢太子之心。結果太子振臂一呼,劉義隆就被幹掉了。劉劭提前當了皇帝。
再看一個例子。
上之為太子也,自以年長,與太祖同創大業,朝事大小,率皆專斷,多違制度。信任左右張景真,景真驕侈,被服什物,僭擬乘輿;內外畏之,莫敢言者。司空咨議荀伯玉,素為太祖所親厚,歎曰:「太子所為,官終不知,豈得畏死,蔽官耳目!我不啟聞,誰當啟者!」因太子拜陵,密以啟太祖。太祖怒,命檢校東宮……《資治通鑒.齊紀一》
這段說的是南齊高祖蕭道成和兒子齊武帝蕭賾之間的矛盾。蕭道成沒有寵信其他皇子來制衡蕭賾,蕭賾就越來越不聽話了。大臣們對於無法無天的蕭賾,也都聽之任之,畢竟是將來的皇帝,誰敢得罪啊。偏偏荀伯玉不信邪,找蕭道成投訴蕭賾,導致蕭賾的寵臣張景真被殺。
月餘,太祖怒不解,晝臥太陽殿,王敬則直入,叩頭啟太祖曰:「官有天下日淺,太子無事被責,人情恐懼;願官往東宮解釋之。」太祖無言。敬則因大聲宣旨,裝束往東宮,又敕太官設饌,呼左右索輿,太祖了無動意。敬則索衣被太祖,乃牽強登輿。太祖不得已至東宮,召諸王宴於玄圃。長沙王晃捉華蓋,臨川王映執雉尾扇,聞喜公子良持酒槍,南郡王長懋行酒,太子及豫章王嶷、王敬則自捧酒饌,至暮,盡醉乃還。《資治通鑒.齊紀一》
可惜此時蕭賾已經尾大不掉,蕭道成也只能殺個張景真洩憤,卻無法動搖太子的地位,於是他越想越氣,一個多月都不爽太子。結果呢,王敬則直接衝進老皇帝寢宮,要求皇帝和太子喝酒和好。蕭道成對於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敢怒不敢言,用沉默對抗。王敬則直接宣佈皇帝要去東宮,命令備車、設宴,接皇帝出發。蕭道成繼續以沉默對抗……王敬則直接把自己的衣服披在老皇帝身上,強拉上車,去太子的東宮。
大家想像一下,這樣被拉去的蕭道成,面對兒子蕭賾是個什麼心情。但是看看餐桌上的成員,個個位高權重,一個勁兒勸他和兒子化干戈為玉帛,蕭道成還能動廢太子的心思嗎?他再有滿腔的怒火,也只能強壓下去不是嗎?好在蕭道成沒多久就死了,他如果再多活幾年,要麼像李淵那樣乖乖退位,要麼像劉義隆那樣被太子幹掉。當然,蕭賾即位之後,荀伯玉只有死路一條了。
乙計劃:我在眾多兒子中選擇一個懦弱的,年幼的,好掌控的,最好白癡的立為太子。
弊端:外人掌權,謀朝篡位。
擁有這個想法的帝王大多覺得,立一個小太子,年歲小,好好培養鍛煉,待到年齡夠了,差不多了,自己也快駕鶴西去時候就可以放心了。可是這些人往往沒想到外人靠不住,托孤重臣中也沒幾個「諸葛亮」。
偉大的漢武帝劉徹,在經歷了戾太子巫蠱之亂後,放著劉旦、劉胥這樣成年的兒子不立,立了八歲的劉弗陵。結果就是大權被霍光掌握了。劉弗陵成年不久就死了,傳言和霍光有關。接著霍光立了劉賀,但是又廢掉了。好在霍光終於沒有更進一步,漢宣帝等霍光死後除掉了霍家。劉徹可以瞑目了。
經歷了二宮之爭的孫權,也採用了這一招,讓十歲的孫亮當太子。結果就是權臣一個個登場,先是諸葛恪,再是孫峻、孫綝,孫亮也被孫綝廢了。好在最後孫權的六子孫休奪回了皇位。
晉武帝司馬炎有好多好多個兒子,他偏要立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司馬衷。我們一般的解釋是司馬衷的老婆賈南風蒙騙了司馬炎,讓司馬炎認為司馬衷智力正常。司馬炎哪有那麼容易糊弄呢?只不過立白癡兒子當太子符合他的利益而已,他不用擔心兒子和他爭權。司馬衷也確實老實本分地當了二十三年太子,這麼看司馬炎佈局成功了啊!
可惜後來發生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就不那麼浪漫了。我們最後回到後趙的石虎,這個羯族人倒是實誠,把大實話說給我們聽了。
季龍曰:「吾欲以純灰三斛洗吾腹,腹穢惡,故生凶子,兒年二十餘便欲殺公。今世方十歲,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於是與張舉、李農定議,敕公卿上書請立世。《晉書.石季龍載記》
可憐的石虎,先後三個成年兒子(石邃、石宣、石韜),都要和他你死我活。他終於明白了,皇位面前,父子親情就是狗屁。兒子到了二十幾歲,就想接班,就會動殺他的心思。不如立個十歲的兒子,等這個兒子成年了,自己也差不多壽終正寢了。當然,小兒子石世接班之後,很快就被殺掉。接著石家大內訌,最後石閔(冉閔)奪位成功。由此可見,在皇權不穩定的時代,老皇帝怎麼選擇都是個錯。
而說孫權晚年昏聵、倒行逆施的那些人,其實是不明白孫權面臨的困境。這個困境一直到生產力發展、科舉制度確定才得到解決。因為科舉制實行後,老皇帝可以不用讓太子提前掌權,一個沒有任何政治根基的太子,一即位就是真正的皇帝。這在貴族時代是不行的,不讓太子提前掌權,老皇帝一死,太子就是死路一條。
在此之前,老皇帝那是想盡辦法,左衝右突,希望在活著的時候死死握緊皇權,死了之後又能順利把皇權交接給兒子。可惜事實證明,一切都是個美好的夢罷了。
其實換句話說,孫權不算是玩崩得最慘的。李世民比他還慘,立了個柔弱的李治後,先是長孫無忌掌權,殺掉英武的吳王李恪,接著武則天掌權,對李氏子孫來了個大屠殺。劉義隆就更不用說了,自己被兒子殺掉,劉氏皇族後面內訌得一塌糊塗,最後集體滅亡。
「玩崩了」是那個時代的常事,和老皇帝的能力無關。每個老皇帝都想折騰一下,但最後都是「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