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投降魏國以後,在魏文帝時期比較得意,同時和桓階、夏侯尚等人關係也比較好。魏文帝去世後,桓階和夏侯尚也相繼死去,孟達沒有了靠山,心中覺得不安,便又想再回到蜀國,於是和諸葛亮數次有書信來往。可真到了孟達起事後,諸葛亮卻並沒有起大軍接應。孟達當年接到劉備的命令,從秭歸向北進攻上庸,中間殺掉房陵太守蒯祺,而蒯祺卻是諸葛亮的姐夫。根據這種關係,有人說這是諸葛亮借刀殺人,也就是借司馬懿之刀殺掉孟達,達到了為姐夫報仇的目的。那麼,諸葛亮真的是為姐夫報仇而不救援孟達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小故事,一起看看吧!
先看事情的經過。
孟達正式反叛是在魏太和元年(227年)十二月。當初,孟達剛叛蜀降魏時,非常被魏文帝看重,同時又和恆階、夏侯尚關係比較好;等到魏文帝去世,恆階、夏侯尚也都相繼去世,孟達心中非常不安。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就引誘他,孟達多次與諸葛亮通信,暗中許諾歸蜀;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有舊恨,申儀秘密上書魏國朝廷告發他,但魏明帝並沒有相信。反叛都是秘密進行的,申儀這個魏興太守是怎麼知道的呢?《晉書》說是諸葛亮想盡快促成此事,派了一個叫郭模的人向申儀詐降,故意洩露了秘密。孟達聽說後,卻更加惶恐不安,想舉兵反叛;司馬懿寫信安慰勸解他,孟達猶豫不決,司馬懿就暗中部署興兵討伐。眾將領說:「孟達與吳國、漢國勾結串通,應當先觀察一下再行動。」司馬懿說:「孟達不講信義,如今是他遲疑觀望的時候,應該趁他沒有作出決定時趕緊去解決他。」司馬懿派遣參軍梁幾前去察看孟達,同時勸他入朝,孟達更加害怕,於是舉兵造反。孟達曾經給諸葛亮寫信,按照他的估計,魏國的大軍駐地宛城離首都洛陽有八百里,離上庸一千二百里。如果聽到上庸孟達起事,首先要上表報告皇帝,等到皇帝批准再回來整頓兵馬討伐,來回至少要一個月時間。有了這一個月的準備時間,孟達完全能夠把城池加固,各軍也已經作好充分準備。孟達還估計,他所處的地方幽深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如果是其他的將領帶兵前來,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但事情完全出乎孟達的預料,司馬懿一邊上書皇帝,一邊帶兵上路,且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就趕到孟達的城下。吳國、蜀國各自派偏將攻擊西城的安橋、木闌塞去救援孟達,司馬懿分派將領予以阻擊。司馬懿率兵到達時,孟達又寫信告訴諸葛亮說:「我起事才八天,司馬懿就領兵到了城下,怎麼如此神速啊!」
上庸城三面阻水,孟達於城外立了柵欄以加強防守。司馬懿馬不停蹄,渡水過河,毀壞柵欄,直接到達城下。司馬懿下令分八路攻擊,連續進攻了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屬將李輔等不願再戰,打開城門投降。孟達被斬,頭顱送到京城。
孟達失敗有這樣一些原因:起兵倉促,被司馬懿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本來他預計司馬懿三十天才能發兵,結果司馬懿八天就到達城下,這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城中群體失去了抵抗意志,手下將領尤其是他的親戚開城投降,等不到援軍。有限的援軍沒有給予他有效的支援。也就是說,孟達失敗的原因主要在自己,即便是諸葛亮想起兵支援,也不會起到任何效果。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派兵支援呢?應該是沒有。
《三國誌·費詩傳》當中有一段記載,大意為: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歸途中,在漢陽縣見了一個投降過來的名字叫李鴻的人。李鴻說:「近來經過孟達那裡時,正好碰見王沖從南邊來,講起過去孟達去留時的細節,說您對他切齒痛恨,打算誅殺他的妻兒子女,幸賴先主不聽您的意見這才罷了。孟達說:『諸葛亮瞭解其中的原因始末,終究不會這樣做的。』完全不肯聽信王沖的話,對您的信任和仰賴,確實沒有止境的了。」諸葛亮對蔣碗和費詩說:「回到成都還是應當寫封信給孟達讓他知道。」費詩進言說:「孟達這傢伙,過去跟著劉璋就沒有忠心,後來又背叛先帝,這種反覆無常的人,怎麼值得給他寫信呢!」諸葛亮默然不答。諸葛亮想引誘孟達為外援,終究還是給孟達寫了信,大意說:從李鴻那裡得知一些你的消息,你不信王沖編造的不實之詞,明白你是瞭解我的用心的。過去的事完全是劉封欺壓凌辱於你,是他破壞了先帝以恩信對待部下的宗旨。孟達接到諸葛亮的信後,多次跟蜀國這邊書信往來,說自己準備背叛魏國。魏國派司馬懿征討,斬滅了孟達。諸葛亮也因為孟達沒有坦誠之心,所以也不肯出兵救助。
另外魏略還有一段記載可作參考:太和中,申儀和孟達不和,數次上書說孟達有貳心,和蜀國有聯絡。等到孟達反叛,申儀截斷了蜀道,使蜀國的救援不能到達。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不出大軍支援呢?
先看看諸葛亮當時所處的位置。建興五年(227年)三月,諸葛亮上書劉禪,準備率領大軍北伐,這就是有名的《出師表》,然後北上進駐漢中。這一年的十二月孟達起兵反叛,第二年正月被殺。此時,諸葛亮同時起兵北伐,進攻隴上各郡,並佔領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二月十七日魏明帝決定到長安督陣,三月諸葛亮北伐失敗。四月初八,魏明帝回到了洛陽。
至此,我們就應該明白了,諸葛亮的大軍在隴上作戰,根本就不可能再派出大軍支援孟達。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主動出兵,和孟達裡應外合,重新奪回上庸呢?原因就是費詩所說的,孟達是個反覆小人,諸葛亮認為他沒有坦誠之心,所以不敢冒這個險。假如出兵,萬一孟達再變卦了呢?試想,諸葛亮在建興三年就給孟達寫信,早已經給他解除了後顧之憂,到建興五年,兩年多的時間還在信來信往的,這樣的「起事」誰敢相信?如果貿然起兵接應,孟達並不是真心投降而是一場詐降計,諸葛亮將如何收場?儘管這樣,諸葛亮還是想孟達能夠歸蜀的,他的計劃是這樣的:他在隴右進攻,孟達在上庸起事,讓魏國人東西不得兼顧,這樣既減輕了西線的壓力,對孟達也是一種間接的支援。這樣還有一個好處,不管孟達這邊情況如何,都不妨礙奪取隴右的戰役部署。只可惜,孟達自己不爭氣,手下人也不是一個心眼,又碰上了他所畏懼的司馬懿,速敗已成定局。
所以,諸葛亮是希望看到孟達歸蜀的,更不存在和司馬懿聯手除掉孟達這件事情,只是對孟達這個人不放心,所以不敢把收歸上庸這樣的一件大事完全放在孟達身上。總之,這件事情和蒯祺之事毫無關係,根本就扯不上邊,最根本的原因是兩人根本就沒有踩到一個鼓點上!
蒯祺又是怎麼死的呢?《三國誌·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命令孟達從秭歸向北進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孟達的兵所害。注意,蒯祺是孟達率領的兵所殺害,不是被捉住後孟達下令處死的。還有,蒯祺是蒯越的侄兒,蒯家是荊州的豪強大族。蒯越當年曾經輔佐劉表平定荊州,後來又勸劉琮投降曹操,被曹魏封侯。古人的家族關係要遠遠重於姻親關係,諸葛亮要是會為了一個姐夫的意外之死算到孟達頭上而想著藉機報仇,哪當年蒯家全族都投降了曹操,劉備還敢帶著諸葛亮南下嗎?還有,當事人孟達要是顧忌到這件事,他還會和諸葛亮聯絡嗎?兩人的通信和相互說的話,從來就沒有涉及這件事情,也就是說,這在古人來說就根本算不到蒯姓以外的人身上。漢中之戰,夏侯淵被黃忠所殺,後來他的兒子夏侯霸投降了蜀國。劉禪對夏侯霸說:「你父親是自己在戰陣中遇害的,不是我先人親手殺的他。」這就是那個時候的道理。
另外,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他首先考慮的能不能得到上庸郡這個最大的利益,而不是首先去想怎樣為姐夫報仇。為姐夫報仇這樣的事情,能和得到一個上庸郡相比嗎?如果僅僅考慮個人得失,他還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嗎?就像當年的曹操,陳琳把他祖孫三代都罵了一個狗頭淋血,投降後曹操還不是照樣用他!所以,細讀歷史是應該的,但不應該過度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