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政權中的外附勢力官員有哪些?他們為蜀漢帶來了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政權中的外附勢力官員有哪些?他們為蜀漢帶來了什麼?

蜀漢,東漢末年時期劉備以蜀地為根據地建立的政權,三國之一 。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三國網小編一起看看吧。

蜀漢的終章充斥著投降與犧牲,在《三國誌》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蜀漢亡國之際,力主投降以及陣前叛變的多為益州勢力人物,而在一線為蜀漢政權存亡拼盡最後一絲力量的卻多為外附勢力以及蜀漢元勳的後代。

一、武人居多

1. 投降者的分類

蜀漢政權中的外附勢力官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戰爭中歸降的敵對勢力官員,另一類則是主動依附、投奔蜀漢的文武官員。

這其中以前者的數量更多,如劉巴是劉備入蜀時投降的原劉璋手下,王平是漢中之戰時收降的曹魏將領,申耽、申儀在劉備進攻上庸時歸降,諸葛亮南征時收降孟獲、孟琰,第一次北伐時又在天水收姜維、梁緒、梁虔、尹賞四人,姜維北伐時期也有收降郭脩一事。

這些在戰爭中投降蜀漢的官員,除劉巴是勢力滅亡而降的文官外,其餘大多是掌管一定軍務的中低層武將,這也是蜀漢中後期收降人才的主要來源。

另一類主動歸附的官員同樣也呈現出武將居多的特點,這其中既有魏延、雷緒這種早期攜部曲來投的案例,又有馬超、夏侯霸這種成名武將遠投蜀中的例子。與前面的降將們不同,這種主動依附的武將級別往往會更高。

2.以武人為根基

蜀漢政權外附勢力之所以會呈現出武將居多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政權本身所存在的武人傾向決定的。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其早年生涯艱辛更近乎於下層平民。這樣的一個勢力對世家大族出身的名士們吸引力不大,因此外附勢力武人居多是有其先天因素的。

劉備雖然從客居荊州時期就開始有意識地調整人才方針,廣交荊襄大族,但是當時中國主流的文化重鎮在江北的中原大地,絕大部分的人才都聚集在中原,渴望為皇室正統效力。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之時,與石韜、徐庶、孟建相善,這三人也是在時任荊州牧劉表廣招人才政策下客居於此的名士。

諸葛亮出仕劉備時,這三人並未一同為劉備效力。孟建「思鄉里,欲北歸」,徐庶、石韜二人也在曹操南下時「俱來北」。在那個時代的潮流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無疑是大部分世家大族的頭號選擇,其次是「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江東孫家,最後才會輪到軍旅出身的劉備陣營。

之後曹丕篡漢,綿延四百年的漢家皇室大旗轟然倒塌,新生的曹魏政權的政權合法性受到了廣大士人的質疑,當時已經即位漢中王的劉備本已迎來人才爭奪戰中反敗為勝的絕對良機。然而由於他不顧劉巴、雍茂等人的勸諫急於稱帝,並且還「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

此後,魏、蜀、吳三國格局趨於穩定,各國基本上都只能在本國領土上招攬人才。領土最小、僅有一州土地的蜀漢人才選擇面最為狹窄,於是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盡量俘虜、招降人才就成為了蜀漢僅有的擴大人才源的途徑。由於在戰爭中能夠收降的人才多是武將,這直接決定了外附勢力多為武將的特點。

二、官爵頗高

1.千金買骨

由於蜀漢政權在吸引人才方面既沒有名義上的優勢,又在地理因素上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劉備、劉禪父子在人才引入上花了不少心思。其中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對於遠投蜀漢政權的敵國文武,蜀漢方面不惜以高官厚祿來拉攏人心,頗有千金買骨的意味。

劉備在其執政時期,對於外附勢力中擁有相當聲譽的人士,往往會任命其為政權內部的高級官員,這其中最明顯的兩個案例便是馬超與劉巴。建安二十年,馬超剛剛依附便被任命為平西將軍,四年後升左將軍。劉備稱帝之後,馬超更是「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並且還將馬超之女配與安平王劉理,劉馬兩家結為親家。

無論是陞遷速度還是官職地位,馬超都堪稱劉備時期的武將第一人。劉巴雖然與劉備的關係並不十分融洽,但「才智絕人」被世人稱為高士的他也仍舊成為了繼法正之後蜀漢的第二任尚書令。

後主劉禪時期,蜀漢延續了之前的人才策略,繼續以高官厚祿籠絡降人。且不論王平、姜維這些才華出眾的外附勢力代表,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姜維一同歸降蜀漢的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最後也分別官至大鴻臚、執金吾、大長秋。

此三人在史書之中並未見其他記載,也未見其有何特殊才幹,但是卻由魏國時期的佐吏身份最終成為蜀漢朝中兩千石級別的中高級官員,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蜀漢高官厚祿的人才吸引策略。

2.人才換代

三國後期,各國趨於均勢,蜀漢政權內部老一代出身於北方諸州的人才紛紛病逝,新一代人才只能局限於荊益二州人士,在人才的更新換代上出現了一定的斷層,於是蜀漢對待降將的待遇就越來越高。

延熙十三年,姜維出兵西平,擒獲魏西平中郎郭脩,據《魏氏春秋》所載,郭脩在降蜀之後「劉禪以為左將軍」,郭脩由中郎驟升至左將軍,這樣的跨度著實令人感到驚訝。且左將軍一職於蜀漢有著特殊的意義,劉備早年被漢獻帝劉協封為左將軍,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世人言及左將軍皆指劉備。

蜀漢立國以來,被封為左將軍的官員中可考的共有五人,除郭脩之外其餘四人分別為馬超、吳壹、向朗、句扶。這四人中馬超、吳壹是久經沙場的著名將領,句扶是能夠與王平相提並論的益州大將,向朗則在諸葛亮去世後一度代理過丞相一職。郭脩雖然「素有業行,著名西州」,但是一朝之間位居要職,蜀漢外附勢力歸附以來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三、朝中話語權有限

雖然以馬超、劉巴、魏延、姜維等人為代表的外附勢力在蜀漢政權內部官爵頗高,但他們在朝中卻未擁有與他們官爵相匹配的政治話語權。外附勢力多為敵國降將,為了表現出禮賢下士、渴求人才的態度,劉備、劉禪父子願意給予高官厚祿的物質封賞,但是具體到實際政治權力上,外附勢力則沒有太多插手的空間。

像馬超這樣「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且「信著北土」的前割據軍閥,對劉備勢力而言形如雞肋。馬超若肯安心為其所用,對於劉備的民族戰略大有裨益,且馬超代表的西涼馬家也算是一方豪族,能夠極大程度提高劉備陣營的知名度。

但由於馬超素有反覆之名,因此劉備並不敢放手任用馬超,他只是將其置之於殿堂之上,徒借其名而已。楊修形容漢中的那句「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用在馬超身上也很是貼切。

與馬超相比,同時期的劉巴並沒有馬超那麼大的威脅,但是作為蜀漢開國以來的第二任尚書令,我們幾乎沒有看到劉巴在這一要職上有何表現,劉巴在任時的所有工作似乎只有撰寫「諸文誥策命」。

在劉備執政時期,由於君主不信任加之元臣宿將俱在,外附勢力根本不具備爭奪政治話語權的條件。此後的魏延、王平等人,雖然都坐鎮於漢中戰場一線,掌握一定的軍權,然而他們都屬於社會出身較低,毫無政治威脅的純軍事型人才。

即便時人多以為魏延會成為諸葛亮去世之後的繼位人,但他當時也只是在軍事層面上有些許權力,在朝中卻毫無影響力可言。直到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政權面臨著人才斷代的問題,以諸葛亮弟子身份在蜀漢朝中平步青雲的外附勢力代表姜維才終於加入到了蜀漢政權內部的最高決策層中。

可是「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常年征戰在外的姜維難以顧全朝中,以至於影響力遠不及前人。外附勢力尷尬的定位決定了他們難以在政權中獲得足夠的權力,在蜀漢這樣一個地域狹小的國家內,舊有的權力結構就更加難以打破,此時留給外附勢力的權力就很有限了。

四、政治鬥爭能力不足

主要以武將為主的蜀漢外附勢力在複雜的勢力之爭中肯定不如在戰場上廝殺那般得心應手,外附勢力應付政治鬥爭的能力普遍不足。這裡所說的政治鬥爭能力不足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主觀意識上不願意參與政治鬥爭,二是本身能力不足以應付政治鬥爭能力。

前者主要是像劉巴、馬超這樣名望頗高的文武官員,他們因為其自身原因有著各種顧慮,因此更願意明哲保身而非加入到荊襄勢力與東州勢力的政治鬥爭之中。更多的外附勢力屬於後者,這其中又以魏延、姜維尤為典型。

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是蜀漢軍中的頭號大將,他常常希望能夠代替諸葛亮率軍北伐,但他性格高傲,導致「當時皆避下之」。此外,他還與屬於荊襄勢力的楊儀勢如水火,這些無謂的爭執不斷地敗光了自己的政治資本。

魏延最致命的失誤在於諸葛亮逝世時,他面對諸葛亮中意的二號繼位人費禕說出「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這番話一來表露出魏延試圖把持軍權而丞相府舊臣必須放棄軍權回朝治喪的意思,二來得罪了其他敬仰諸葛亮的中立人士。不經斟酌的一番言語,最後導致楊儀在誣告魏延謀反時「琬、允鹹保儀疑延」。朝中沒人為他說話,而掌握蜀漢大軍的又是長久以來的仇敵楊儀,魏延離三族被夷的下場也就不遠了。

曾與魏延一起並肩作戰的姜維在自己爬上大將軍的高位後也陷入到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與魏延不同,姜維從性格上來說並沒有像魏延那樣明顯的性格缺陷,他的為人反倒得到時人不少的讚許。姜維在這樣的情況下仍陷入政爭漩渦之中,很大部分的原因在於其所處的時代正是蜀漢政權中比較尷尬的一段時期。

結語

在蜀漢最後的歲月中,第二代荊襄、東州勢力代表紛紛離世,新一代繼位人試圖搶班奪權,益州本土勢力蠢蠢欲動,而這一切影響因素都集中作用於姜維身上。姜維雖然屯田沓中躲過了黃皓等人的暗算,但是黃皓姜維交惡、主力大軍遠屯沓中的結果最終還是反噬了蜀漢自身,姜維這僅有的一次錯誤直接影響了蜀漢最終的國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