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夷陵之戰後不攻蜀漢轉攻東吳,打的什麼如意算盤?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在夷陵之戰後不攻蜀漢轉攻東吳,打的什麼如意算盤?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這是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當時陸遜對益州虎視眈眈,隨時都有攻打益州,並有將其從劉備手中奪走的打算。而東吳此時剛剛經歷了一場大勝,正是聲勢鼎盛之際,但讓人奇怪的是,此時的曹丕並沒有選擇出兵攻打蜀漢,而是出兵攻打東吳。當時曹丕出許昌出發,向南行軍,兵分幾路進攻,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快要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在濡須一路擊破曹仁。只可惜當時朱然固守江陵,再加上曹軍軍中又出現瘟疫,曹丕只能與孫權講和。要知道夷陵之戰後,蜀漢岌岌可危,為何當時曹丕不攻蜀漢,反而攻東吳?

事實上,在攻打誰的這個問題上,曹丕曾向賈詡問計,賈詡認為東吳與蜀漢都依險而據守,當時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於治國,蜀漢內部的凝聚力很強,難以從外部強行突破,而孫權機變,陸遜帶兵征戰能力很強,當時魏國朝廷內還沒有人是這兩個組合的對手。當時賈詡的意見很明確,那就是讓曹丕按捺住開疆拓土之心,先發展國力再圖打算,等到曹魏國力與蜀漢和東吳之間的差距足夠大了之後,曹丕可以再找準機會攻打兩國,那麼曹丕就可成事。可以說,賈詡的計策是十分穩妥的,這與當時曹操「緩圖吳」的建議十分相似,只可惜曹丕不如曹操,他沒有聽賈詡的建議,發動了戰事。

不過賈詡當時的計策,是基於國家高深戰略層面的最優解,因此即便曹丕不願意如此穩紮穩打,他也能夠在此番戰事中獲取很大的利益,畢竟曹丕雖然沒有取這個上上策,但也不見得曹丕一定會失敗,畢竟當時除了賈詡外,老臣劉曄也給曹丕提過建議,只可惜曹丕在這件事上還是不如自己的父親曹操,因此他依舊沒有聽劉曄的建議,就此決定出兵。

對於曹丕來說,無論是東吳還是蜀漢都不是他的對手,畢竟相比於這兩個割據勢力,佔據了北方的魏國在實力上是碾壓其他兩個割據勢力,因此無論是進攻誰,對於曹丕來說都沒什麼區別。而且在曹丕的主觀意識裡,他是更傾向於攻打東吳,畢竟孫權常常耍弄政治手段來擺弄曹丕,這一點讓曹丕十分憤怒,畢竟此前孫權已經向曹魏俯首稱臣,但孫權卻遲遲沒有送來質子,因此對於曹丕來說,這無異於當眾給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是他的奇恥大辱。而且不管是出於政治試探還是政治規則,孫權不願意將兒子送到曹魏做質子,其實就是對曹丕的否定,正因為孫權對曹丕毫無誠意可言,因此曹丕才會萌發了以武力懲戒東吳,以挽回自己顏面的決定。

相比之下,攻打東吳在客觀的地形上更符合曹魏的兵力部署、人員調動與作戰時機,而且從主觀上來看,曹丕因為個人情緒,也需要發洩一下對東吳的不滿,他必須要對東吳展開軍事行動以挽回顏面,為此,曹丕還在公開場合多次表露出了這樣的想法,因此即便他後來反悔了,想要改也無濟於事,正因如此,即便曹丕後來幡然醒悟,不想東征,此時他也不得不這麼做了。

筆者認為,在伐吳的這個問題上,主觀的因素要比客觀的更關鍵一些,畢竟對於曹丕這種剛登基不久的帝王而言,面子還是十分重要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