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要說在文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三曹」,大家可能會對曹操和曹植更熟悉一些,但是對於另一位曹丕,可能就只知道他繼承大權,稱帝,甚至是想要謀害自己的親弟弟曹植。但其實這些東西並沒有確切實在的證據,連《七步詩》的真假都存在疑惑。畢竟曹丕也在「三曹」之列,為什麼她不如曹植?曹丕的文采水平怎樣呢?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建置。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再來說說他的兄弟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 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無論是對歷史的印象,還是對詩的印象,曹植曹丕二兄弟,大家更為讚頌曹植。對曹植的印象,濫觴於小學課本裡的《七步詩》,其詩是好詩,大家更為詩背後的故事著迷。機智的曹植,可憐的曹植。同情弱者的情緒使我們偏向曹植,崇拜天才的劣根性亦使我們偏向曹植。而相對的,詩後故事中,製造手足相殘這一幕劇的曹丕,其刻薄無情,使得人們對曹丕的印象一偏再偏,對曹植一誇再誇。
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率三十萬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
其《燕歌行二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這兩首詩已經使七言詩具有了成熟的形式,在文學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點是子建所不及。由此也被稱為是三國時代第一位傑出的偉大詩人。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魯迅先生說曹丕的時代是「文學自覺的時代」。使得曹丕作為文學評論家的成就更為突出。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而曹植的五言詩已經圓熟婉轉,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像《贈白馬王彪》《白馬篇》《雜詩》《七哀詩》《野田黃雀行》等。曹植的五言詩在情感的表達和題材的使用上已經十分完美,是五言詩的一個高峰。曹丕在五言詩上成就沒有這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