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張昭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曹魏黃初三年(吳黃武元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正式開國,也是孫權權力的再一次提升。當然,對於他手下的文官武將,更是一次晉陞的機會。孫權此時需要一個丞相,總領萬機。很多人都找來表示應該讓張昭來擔任吳國丞相,但孫權卻表示,現在剛剛開國,事務過於繁多,現在優崇張昭並非明智之舉。
孫權決定讓孫邵擔任吳國第一任丞相。這位孫邵雖然看似名不見經傳,但也算是「老熟人」了。他和孫權並沒有親戚關係,早年間在孔融手下工作,曾被孔融大加讚賞。後來又投靠了劉繇,最終效力東吳。在現有殘缺的史料中,他在孫策去世後,孫邵一直勸諫孫權一直不要放棄對獻帝上貢,通書信,此建議受到孫權採納,並確立了對待獻帝和漢室朝廷的態度。
孫權稱王封相為何孫邵「名不見經傳」?從各個史料上分析,很可能孫邵和同事們關係並不好,尤其是《三國誌》的重要參考資料是韋昭的《吳書》。因此大家懷疑是韋昭其黨羽與孫邵曾產生矛盾導致。而韋昭一流應含張溫和暨艷等人。
黃武四年,東吳開國後第一個丞相孫邵去世,享年62歲。
一:張昭的「硬傷」
孫邵去世了,丞相的位置又空了。這時候群臣們又積極主動找到孫權表示該讓張昭擔任丞相了,但這事兒被孫權再次否決了。孫權表示,我這絕不是對張昭的吝惜,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張昭的脾氣很剛烈耿直,他的建議要是沒被聽從,就會產生怨恨,這樣對張昭沒有好處。
孫權說張昭脾氣剛烈耿直,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很容易產生怨恨。其實,就是孫權已經對張昭有成見了,孫權和張昭曾經有哪些矛盾點?我們可以簡單回憶一下。
1.張昭在率軍討伐黃巾餘黨,攻克匡琦叛亂,平定豫章賊周鳳等人之後,就漸漸不掌兵權,常在孫權左右為謀臣。而張昭在作為謀臣的時候,常常提意見並指責孫權做的不對的地方。
2.甘寧曾建議孫權盡快討伐黃祖,而當時在座的還有張昭,張昭不同意貿然出兵。甘寧和張昭兩個急性子居然在孫權面前吵了起來,孫權掂量了一下,同意了甘寧的想法。
3.赤壁之戰,張昭主和。這一件事兒,就夠張昭「夠一夢的」。
4:建安十四年張昭斥責孫權打獵,雖然張昭苦口婆心,孫權並不領情。
5:建安十七年在曹操的授意下,曹魏方面曾發表「文章」寄給孫權並指出,孫權應該除掉兩個人,一個是劉備,一個是張昭。
6:孫權為王后,曾大宴於武昌釣台,甚至讓人將水灑向群臣表示必須喝醉直至落水才可停止。 張昭正襟危坐,不一會兒擅自離開會場並在車上等著。孫權呼喚張昭回來,並希望張昭消消氣。回來後張昭竟然將孫權比作商紂王,孫權聽後非常慚愧。
如此有史可查的六條,孫權心中應該對這位彌辣的「老骨頭」又愛又恨。
不說孫權,如果換做是筆者我。在古代作為一個地方領導者,我希望需要群臣的時候群臣出謀劃策,不需要的時候老老實實給我待著享受榮華富貴。在公共場合,能給我留面子留面子,不能給我留面子你也別怪我了。我要的是屁股下面的一把椅子,你多有功勞,也要有臣子的樣子。什麼君臣和睦,你為我效命,只能有「功勞」,「富有」和對我「瑟瑟發抖。」
就像我們現在職場上,你看到自己的領導,甚至是小公司的自己的老闆,一定會給領導留面子。領導開部門會時,你每次當著其他部門的人批評大領導。
」領導你應該好好掙錢,夜裡別老蹦迪去」
「領導,你在單位非休息時間不應該玩手機,打王者榮耀,被我發現了吧「
「領導你怎麼那麼慫,對待甲方,低三下四的,影響咱們品牌效應」
作為社會底層的筆者及我的朋友們,你老這麼給領導提意見,你馬上就會被調部門,被裁員了。
二:顧雍是誰
話說這位顧雍,喜歡三國的朋友們對他熟悉的也不太多。顧雍字元歎,是吳郡人。他的家族當時官運應該不太旺,四代內的記載只有《吳錄》的一句話。顧雍的曾祖父顧奉,字季鴻,官至穎川太守。
雖然顧是吳四姓之一,但也許當時只是家族大,而讓家族正式走上高權力層次的,還是顧雍這代人。顧雍早年,有幸跟隨來吳郡避難的蔡邕學習,主要學習彈琴和書法。在漢末是察舉和風評的天下,有這樣一段學習經歷,顧雍也順風順水。
根據《江表傳》記載,顧雍跟隨蔡邕學習的日子裡,被評為「專一清靜,敏而易教。」蔡邕對這個弟子非常滿意,甚至對顧雍表示「卿必成致,今以吾名與卿。」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顧雍之前也許不叫顧雍,而正是此時因蔡邕的「賞賜」,改成與自己同音的名字。另外根據《吳錄》的補充,顧雍表字為元歎,正是體現了蔡邕對顧雍的肯定和讚歎。
有了蔡邕這層關係,立刻就被州郡表薦,20歲時就成為合肥長,開始在地方上摸爬滾打。他工作歷經婁、曲阿、上虞等地,政績斐然。
建安五年,孫權被朝廷封為會稽太守,而孫權不去就任,讓顧雍前去為郡丞,代理太守工作。在任上,顧雍討伐賊寇,還百姓一片安寧,會稽郡人民因此安居樂業。數年後,被召回封為左司馬。孫權稱王后,陸續封顧雍為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拜侯還寺等。而顧雍火箭式上升的情況,連顧雍的家人都不清楚。
黃武四年,孫權特意把顧雍的老母親迎接過來。顧母到後,孫權親自迎接,並舉行了「升堂拜母」的儀式,孫權還特意召集群臣聚會。晚些時間,孫權命令太子再次對顧雍及其母親表示慶賀。
我們都知道,這麼大動靜,孫權要「搞事情」了。
三:顧雍的「藝術」
話說顧雍這個人,不愛說話,不會喝酒,行為舉止都很得當。孫權曾經感歎「顧君一般不說話,如果說話必中。」每次宴會之時,只要顧雍在座,很多人都害怕喝多了讓顧雍看見自己的醜相,因此大家喝酒都特別「拘著」。孫權發現後常表示「顧公在坐,使人不樂。」
筆者在此加一句,只有傻子看不出來孫權如此提攜顧雍的用意。未來的領導滴酒不沾,你天天爛醉如泥,的確不太合適。
不久之後,顧雍被封為太常,進封醴陵侯。逢孫邵去世,顧雍代孫邵為丞相、平尚書事。顧雍這丞相一當就是十九年,而在其任上,有何種藝術,陪好巨難「伺候」的孫權呢?
1.會張嘴,會閉嘴
顧雍在擔任丞相後,選賢舉能,還秉持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面對國內大小事,顧雍常常派人投入群眾中去,收集百姓的建議,自己甄選後列出解決方案呈給孫權。如果孫權採納顧雍的建議,顧雍會高調表示這都是孫權的功勞。如果不被採納,顧雍也會非常低調,閉口不再談此事,不像張昭那樣「一言不合就開干」。
2.能給領導面子,也能保持原則
在朝會上,顧雍依舊寡言少語,而且對孫權畢恭畢敬,讓人挑不出來毛病,但畢恭畢敬並非完全放棄自己的原則。有一次張昭日常「開炮」,批評孫權現行的法律過於嚴格。孫權聽了以後壓根就沒理張昭,直接扭頭問顧雍怎麼看此事。其實張昭「彌辣」的表達方式是與孫權的癥結之一,孫權顯然很不高興。但顧雍對於此事的看法和張昭相同,於是客觀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張昭相同。孫權聽罷,這才開始討論減輕刑罰之事。
3. 你吃飯了沒?
這段小標題,並非為了蹭近日「李雪琴」的梗,而是孫權曾真實表達過的。孫權每次遇到疑難問題,都會派中書郎前去顧雍的家中把自己的想法告知顧雍。而顧雍如果同意孫權的決議,就會留下中書郎在家吃飯,並將自己的建議滔滔不絕講給中書郎。如果顧雍不同意,就不會請客吃飯了,並且直接勸中書郎「家走」。
最終,孫權也知道如果顧雍同意就會請中書郎吃飯,如果不同意,就不會請客。因此,孫權每次等中書郎歸來覆命後第一句話就是」你吃飯了沒「?
原理其實很簡單,一是防止高層決議洩密,二是每個領導或君主都不喜歡被拒絕,當不得不被拒絕的時候,對方越隱晦低調,給自己的感覺才會越好。
4.涉軍問題和孫權態度一致
孫權是一國之君,什麼是讓他又愛又忌憚的事情,答案應該是軍隊,尤其是邊境軍隊的狀態。
當時邊境的諸位將領,大多數都想要主動進攻敵人而獲得功勞,將領們頻頻上書表示發起戰爭的好處。孫權因此咨詢顧雍怎麼辦。顧雍表示,兵法中明確要「戒」小利,這些人請求發起戰爭,就是為了邀功,並非為了國家。您應該下令禁止這種過於冒昧的請戰行為。凡是不足以耀威或給敵人重創的,都一律不聽從。
孫權認可了顧雍的建議。
根據《江表傳》補充,顧雍遇到的軍國大事,當自己有明確意見之後,如果不是先親自見到孫權,是不會向其他人透露一個字的。
有相如此,君復何求。
四:張昭「落選」丞相之後
話說,孫權幸好沒用張昭,因為在這之後張昭的脾氣越來越烈。孫權對於張昭的「反抗」也越來越激烈。在孫權稱帝的時候,孫權已經主動懟張昭了,批評張昭「如果當年要是聽張公的,我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張昭聽到後,立刻伏在地上流汗發抖。有人認為這事兒是假的,但也有部分學者支持這段史料。
後來,張昭稱自己老了退休,將手上還難免有點的兵權全部上交,地位僅次於三公。雖然退休,張昭每次朝見的時候,都辭氣壯厲,義形於色。甚至因有一次忤逆孫權的旨意,被命令不許參加朝會。
後來孫權向張昭道歉,這事兒才算過去。再後來在公孫淵問題上張昭再次與孫權意見向左,且在公共場合表達出來。引發孫權勃然大怒,甚至抽刀質問,最要命的是這句話「吳國的人入宮就拜我,出宮則拜你」。孫權忍無可忍了。最後張昭搬出已故太后,才勉強解決了這場矛盾。
孫權沒有聽從張昭的建議,仍然和公孫淵交往。張昭得知孫權沒聽話,就拒絕上朝閉門不出。孫權命人將張昭的大門堵死,「你不出來,也就甭想出來了」。最終公孫淵叛變吳國,孫權想親自找張昭認錯,但張昭就是不出來。還是孫權狠,派人火燒張昭府。當看到孫權死也不出來的時候,趕緊命令滅火。還是張昭的兒子懂事,一看孫權滅火,就攙著自己老爹和孫權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