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但是也親手毀了它?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說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但是也親手毀了它?

大家好,說起司馬炎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每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君王都是那種不世出的人傑,他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這才有了一個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的誕生。

不過,我們要說的這位開國君王可不是什麼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當代人傑,在正史上,對他的記載完全可以這樣形容——套用模版的無腦吹捧。這位開國君王叫做司馬炎,是西晉王朝的開國君王。

晉武帝司馬炎,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只不過是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人建立起來的基業上躺著等來的,剛剛統一,便在自己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自甘墮落。如果不是曹魏君王普遍短命,諸葛亮、姜維不斷北伐騷擾曹魏,司馬氏內部的不斷內耗,統一天下,又怎麼會讓司馬炎躺著「等來」呢?

司馬氏在歷史上人人喊打,無非就是因為司馬氏並沒有像其他的朝代那樣,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而是靠著曹魏君王短命,曹氏內部分化搶來的,從曹魏到西晉,除了換了皇室、國號,其他的又有什麼變化?

而且,司馬炎開國之後,屢出昏招,直接結果就是——西晉剛剛「年滿」半百,就被外族給幹掉了。接下來,我們且來看看司馬炎幹出了一些什麼蠢事。

一、君王短視,沉溺酒色,臣子奢靡成風

一個朝代最後會走向何方,究竟是短命而亡,還是千秋萬代,其實與開國君王的所作所為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西晉王朝建立之後,整個國家從上到下,根本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銳意進取之意,反而是暮氣沉沉的一副亡國之相,這可能就是因為從曹魏到西晉,只是換了一個皇室、一個國號的原因吧。

作為龐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晉武帝司馬炎絲毫不關心國家大事,每每上朝議事,討論的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西晉前期出現過的太康之治,也不過是在近百年的戰事漸漸平息之後,出現的經濟復甦罷了。後來,司馬炎為了充實後宮,下詔挑選結束前,民間不允許嫁娶。

我們都知道,後宮佳麗三千人,這是運用了誇張手法,佳麗真正能夠超過三千人的君王並不多,可是咱們的這位晉武帝,後宮佳麗何止三千人?恐怕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翻個三倍多。

上樑不正,下梁自然就會歪。晉武帝不關心國家大事,整日只知沉溺於酒色之中,還整出了「羊車臨幸」的蛾子,臣子們自然也會有樣學樣,大肆搜刮佳人,搜刮民脂民膏,然後炫富……

二、裁減各地駐軍,加強諸王權力

我們都知道,不論是周王室施行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還是漢初的諸王封國,這一些分封制的不同形態,都是後來國家動盪的禍根。可笑的是,晉武帝不吸取教訓,反而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並且委以實權,讓他們掌控地方的軍政大權,還美名其曰,說是吸取曹魏滅亡的教訓,皇室宗親手中權力太弱,無法護衛皇室(曹魏滅亡最大的教訓就是,別養白眼狼……)。

在西晉滅吳之後,晉武帝非但不削減諸侯手中權力,反而裁減各地駐軍,加強諸侯王手中的兵權,使得諸侯王麾下的大軍成為了地方的主力軍,你說見鬼不見鬼?中央朝廷稍微出點問題,諸侯王不造反就見鬼了。

三、面對民族矛盾,不但不解決,還去激化矛盾。

我們都知道,從東漢中後期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內遷,與久居中原的漢人雜居,這就導致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在曹魏中後期,民族問題不斷出現,內遷遊牧民族不斷造反,到了晉武帝時期,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了首要的社會問題,一個一點就炸的火藥桶。

可是呢,晉武帝則是下旨大肆抓捕異族為奴隸,往死裡壓迫,在裁減完地方駐軍後,又裁減邊境駐軍,可勁地為這些內遷的遊牧民族造反創造條件。晉武帝死後,中央朝廷出了點小問題,這不,各地諸侯王紛紛開戰,在內耗中,廢掉了司馬氏最後的武功,招致「中原陸沉」,西晉王朝剛剛「年過半百」,就走向了滅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