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司馬懿奔襲遼東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關於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故事,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誌》的記載,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前者當中的記敘是司馬懿屢戰屢敗,最後還鬧出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笑話。而後者的記載中,司馬懿在見到諸葛亮紮營留下的痕跡時,讚歎過諸葛亮治軍有方。
吳秀波版司馬懿
於是乎,很多人就對司馬懿形成了「不如諸葛亮」或者「不敢出擊的縮頭烏龜」這類片面的印象,事實上,司馬懿並非「善守」之人。恰恰相反,司馬懿用兵在當時至少也是一線的水準——最好的例子就是司馬懿奔襲遼東的戰役。
新三國司馬懿
如果大家玩過日本光榮的《三國誌》系列遊戲肯定都會記得,在那個大地圖上東北方向有一個小勢力,從群雄割據一直到三國鼎立都在那裡存在,那就是世代鎮守遼東的公孫一家。而這個公孫一家到了司馬懿那個年代,當家的人名叫公孫淵,這個腦子有坑的人想出一條「妙計」:勾結東吳造反。當時曹魏擁有天下十分之七的人口,他一個小小的一郡之主,不知是不是從近兩千年後梁靜茹那裡借來了勇氣,企圖與遠在十萬八千里之外的東吳勾結造反。
而且這廝一開始勾結東吳被人覺察到異樣後,還將東吳使臣的腦袋獻給魏明帝曹睿,以表示自己的「忠心」。結果就是被率軍來到遼東的司馬懿兩個月就擊敗了,不僅全家都被砍了腦袋,公孫淵的遼東軍和一些百姓還被斬了腦袋,做成了「京觀」。
什麼叫「京觀」呢?事實上這是中國古代軍事的傳統了,在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記載中就說這件事自古有之,早在《左傳》等春秋戰國時的書籍中也有記載。簡單來說,「京觀」就是將死人堆在道路兩旁,築成土丘,以用來炫耀自己的功績,並達到威懾敵人的效果——這種做法其實就跟白起坑殺四十萬降軍沒什麼兩樣。
疑似京觀圖片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用這麼殘忍的手段呢?有些人的說法是,司馬懿這樣做是為了威懾當時的番邦,也就是高句麗這些「朝鮮臣屬」,事實上這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以當時大魏的軍力,邊軍的戰鬥力其實非常強大,對外幾乎沒有什麼敗仗。完全沒有必要採取這種手段來震懾敵人。
那麼,司馬懿這樣做肯定是有別的想法的,這件事我們還得回過頭來說一說公孫淵剛剛造反的時候。那個時候討伐公孫淵的人其實並非司馬懿,而是毌丘儉。這個毌丘儉是誰呢?是當時的幽州刺史,同時也是曹睿的心腹。為什麼能夠判定他是曹睿的心腹呢?因為他不僅是一州刺史,而且還是曹睿的心腹!
毌(guan)丘儉
司馬懿很清楚毌丘儉是幽州刺史又是曹睿的心腹,所以他才要屠城、做「京觀」。為什麼呢?因為這樣能夠拖住毌丘儉!司馬懿是在公元236年平定的遼東,而且司馬懿平定遼東沒多久就回去做托孤大臣了,留下的爛攤子誰收拾?當然是毌丘儉這個幽州刺史!
司馬懿這樣做,不僅遼東百姓對魏國心生不滿,就連和公孫家世代交好的高句麗等外夷也會對大魏心生畏懼!這就導致毌丘儉這個魏明帝的心腹,大魏的忠臣短時間內無法脫身歸朝!而他司馬家竊取中央權力,也才有機可乘!
老三國中的司馬懿
事實上,在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奪得權柄之後,毌丘儉才得以從遼東脫身,而在司馬懿去世,司馬家開始進一步奪取權柄,殺掉當時朝中能夠與司馬家分庭抗禮的夏侯玄等人後,毌丘儉終於認清了司馬師、司馬昭的真面目,從而舉兵討伐司馬師。
是司馬懿之謀算到這個結局的嗎?或許也不是,司馬懿當時所想的,或許只是拖延一下毌丘儉歸朝的時間,殺敵人,坑的是「政敵」。相較於司馬仲達的用兵之法,他的政治手段或許才是後人應該鑒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