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東漢政治家、軍事家。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一直有傳說曹操當年建銅雀台是為了東吳二喬,就是著名的大喬和小喬,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是周瑜的妻子,相貌「皆國色也」。曹操認為自己征戰一生一統天下,勞苦功高,東吳二喬相貌好人品佳,晚年建銅雀台讓二喬在那裡陪伴自己。
有三個「證據」似乎能夠證明這個傳說:一是曹操兒子曹植的《銅雀台賦》其中一句「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中的二橋,似乎暗示的就是二喬;二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刺激周瑜,改了《銅雀台賦》中的這一句,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終於激怒周瑜,決定聯合抗曹;三是唐朝詩人杜牧《赤壁》中的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似乎也想表達這個意思。
傳說當然不可信,曹操真正要建銅雀台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彰顯平定四海之功業。
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後,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隻,謀士參謀荀攸說:「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於是決定建銅雀台於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同時修建的還有金鳳、冰井兩台,即史書中之「鄴三台」,台高10丈,有屋百餘間。
銅雀台與建安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東漢末年,一大批文學家如曹植、王粲、蔡文姬、邯鄲淳等,他們聚集在銅雀台,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掀起了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正是由於這些文人騷客與銅雀台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代代相傳,才有了類似「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諸多歷史話題,成為人們寫作與流傳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