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逃往西安之時,孫堅為何沒能力挽狂瀾拯救漢室?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董卓逃往西安之時,孫堅為何沒能力挽狂瀾拯救漢室?

《三國誌集注》記載:「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洛邑。堅乃前入至洛,修諸陵,平塞卓所發掘……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併以強大。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堅慨然歎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言發涕下……訖,引軍還,住魯陽。」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這一記載說的是,東漢末年,董卓挾持天子,把持朝政,卻無治世之才,反而縱容屬下為惡,導致民不聊生,十餘路諸侯相約起兵,想要匡扶漢室。有勇有謀又頗有氣節的孫堅,數次拒絕董卓的招攬,在袁術這個會一言不合就給自己斷糧的豬隊友的拖累下,數次擊敗著名將領呂布、李傕等,將董卓殺得狼狽逃竄,棄洛陽,遷都長安。雖兵法有云「窮寇莫追」,但是,在對方氣數將近,毫無翻盤之機的時候,還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好。

想必孫堅也是這樣認為的,於是董卓前腳逃離洛陽,他後腳就追了上去。結果,再厲害的強者也有帶不動的隊友——就在孫堅立志為漢室除奸佞之時,出身四世三公之家的盟主袁紹,不僅沒有大力支持,反而想要趁機派人強佔孫堅的地盤豫州。如果孫堅非要繼續前進,面臨的將是後勤不繼,腹背受敵的絕境,於是他仰天長歎,表達了對豬隊友不分時機內訌的譴責,然後放棄了追擊,進一步將漢室推入了絕境。

孫堅的長歎,字字泣血,賺取了不少人的眼淚,甚至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袁紹關鍵時刻拖後腿,孫堅或許當真能誅除董卓,力挽漢室之狂瀾。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漢室真的是因為袁紹的利慾熏心才陷入絕境的嗎?小編認為,袁紹的行為,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室的氣數,卻遠遠沒有那麼嚴重。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首先,雖然孫堅沒能親手誅除董卓,但是董卓也沒有得瑟太久,就在王允和呂布的聯手中喪命,他的勢力也被清除了大半,但是漢室的下坡路並沒有減緩絲毫。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因權勢而忘卻初心。當初就算孫堅除掉了董卓,因功被封賞,武將出身,在朝中又沒有根基的他,也不會有太大的話語權,朝政依舊會被王允、楊彪等老臣把持,年幼的皇帝依舊會受制於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力依舊會被各路諸侯眼饞。

其次,雖然諸侯聚義打出的是匡扶漢室的名義,但是人大都有私心。當時天下大亂,皇室勢微,各地郡守、太守等,或明或暗,都算得上自立為王,權勢比漢室中興之時大了不知多少倍。如果漢室再度興起,他們的利益便會被觸及,沒有幾個諸侯會願意看到此事發生。因此,如果董卓除去,他們沒有了顧忌,不僅不會挽救漢室,甚至可能提前爆發天下大亂。

前面兩種推測都是建立在,孫堅能夠成功追擊到董卓,並斬草除根的前提下。但,熟讀孫破虜討逆傳,我們不難得知,孫堅此行並非萬無一失。第一,董卓逃往長安,越來越靠近自己的大本營,客場作戰本就不處;第二,孫堅的勇武雖然讓董卓忌憚,並最終將董卓逐出洛陽,但他面對董卓的時候卻並非百戰百勝,反而曾兩度慘敗,若他將董卓的西涼兵逼上絕路,在己方隊友指望不上的情況下,孰勝孰負猶未可知;第三,孫堅性格魯莽衝動,又喜身先士卒,這一點從他最終的結局可以看出,因此如果董卓在逃亡過程中設伏,他大約會凶多吉少。這種情況下,他便更不可能為漢室續命了。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或許孫堅當初果然有一腔熱血和一顆赤誠的報國心,袁紹也確實因為一己私慾拖了他的後腿,讓他失望,也讓無數漢臣和後人失望,但是就算沒有袁紹的騷操作,孫堅順利追擊下去,能中興漢室的希望也微乎其微。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