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實在是一部曠世巨著,特別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可謂是無與倫比,甚至是很多配角的形象都讓後世深入人心。當然了,因為是藝術創作,所以免不了要藝術加工,於是很多人物就被誇大了,有些人物就被黑化了。
他既極其缺乏開拓精神,又管不好小老婆,還限制不了她娘家人對政事的干預。他不僅坐失了官渡之戰和柳城遠征時兩次偷襲許昌的大好時機,而且偏袒小老婆的兒子,疏遠嫡長子劉琦,為日後的基業喪失埋下伏筆。
其實這也不能怪羅貫中,因為陳壽在《三國誌》裡對劉表也是這麼評價的;「外寬內忌,好謀無決」。那麼真實的劉表又是如何的呢?
首先劉表並不是一個缺少進取心的人物,缺少進取心的話,以他的出生,沒有進取心的話,完全可以在家做他的「高富帥」,人家是漢魯恭王劉余之後,他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加高富帥。
可是他年輕時就非常有衝勁,參加了'太學生運動"還被人譽為八駿之一,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表現得非常出色,也贏得了不錯的名聲。
然後劉表也並非好謀無決。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表是封董卓的命令去做荊州刺史的,他「單騎入荊」的事跡還是很有名的,也就是說他這麼個書生,一個人一匹馬就獨闖荊州那龍潭虎穴,當時荊州境內可不太平,豪強四立,盜賊頻發,他就這麼一個人找到了蒯良、蒯越兩兄弟,及和蔡瑁打好了關係,然後就約了一個飯局,殺掉五十五個宗帥(宗賊老大),還把這些宗帥的小弟都收編了,這是何等的魄力,一般人還真幹不出來。
還有就是殺孫堅,孫堅可是江東猛虎,反董卓聯盟裡最牛掰閃閃的人物,可是路過劉表的地界,他說殺就殺掉,有人說他是為了傳國玉璽,其實個人覺得還不是因為怕留著孫堅後,孫堅勢力必成荊州大患,還不如趁機除之,後來的歷史的發展也與這不謀而合,江東勢力要想擴張,勢必和荊州勢力血拼。
我估計當時劉表是想,將孫堅這個潛在的威脅殺掉,以除後患,而他在擺平荊州各方勢力後,就可以東下滅劉繇、嚴白虎、陸康等勢力,一統長江中下游。只可惜他沒料到,孫堅的兒子孫策更猛,借了幾千兵就能將江東拿下。
再來看看劉表這個荊州刺史做得如何?那絕對是榜樣級的人物。
魯肅曾有過他版本的《隆中對》,為孫權分析天下大勢,對劉表治下的荊州是這麼評價的:「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大家可別小看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要知道那可是在戰火紛飛的東漢末年,別處基本上是餓殍遍野,易子相食,可是劉表治下的荊州卻如世外桃源一般。
可以這麼說當時的荊州就如二戰時的瑞士一般,是難得的和平之地,不僅治下百姓富庶,還成為了四方人才的避難所,所以諸葛亮龐統這般名仕才能在荊州逍遙自在。
不過後來劉表確實錯過了兩次擴張的機會,其實現在再想想,他這麼做也是有他道理的。首先他年紀大了,兒子又不成器,去趁機頭偷襲曹操嘛也有一定風險,就算打贏了又如何?自己年紀那麼大了,沒幾年活了,兒子也守不住自己的江山。就如曾國藩一般,如果年輕二十歲,我敢說他有八成可能會反清而代之。
而且他不聽劉備的話去偷襲許昌也是正確的,因為劉備是梟雄,他的兒子卻是豚子,劉表讓自己手下的將領去偷襲許昌,又怕孫權趁機偷襲他後方,讓劉備去,那給多少兵馬都是肉包子打狗了,打下的地盤也會被劉備接收。
所以說劉表是一個年輕時非常有魄力,有果斷力的一位牛人,甚至老了也依舊雄風猶在。有他在,曹操打荊州的主意還真的思量思量,雖然北方的曹操因北方未穩不會有過多精力轉向南方,可是如果劉表不是位牛人的話,他怎麼可能會放棄荊州這富庶之地,要知道曹操打袁紹最缺的就是糧草,甚至是即便北方未穩,他也曾兩次出兵打張繡,這也說明他對荊州不是沒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