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寫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三國動盪,群雄割據,各路英雄層出不窮,不論是哪位君主,身邊都有能言善辯的謀士參謀,曹操就是如此,曹操為人爽直,待下寬和,身邊的謀士參謀忠心耿耿,程昱,此人有勇有謀,數次立下不小的戰功,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時候坐鎮後方,與荀彧二人阻擋了呂布與陳宮對曹操後方的偷襲,順利的保住了所鎮守的城池。但是為人比較直接,因為直言直語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後來還被人誣告想要謀反,幸而曹操深知程昱性格,反而十分寬待。三國亂世,君主的信任會讓身邊人更感安心,踏實做事。
三國的故事中有這樣一件事,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劉備去世之後,蜀漢的各地都動盪不安,各路人馬紛紛在所在地發動叛亂,但是諸葛亮卻在叛亂發生之後兩年才開始發兵平叛,實在是蹊蹺不已。而關於這個遲來的「平叛」,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王連。
三國時期猛將層出不窮,能夠留下姓名的文臣數量稀少,而君主政權建設離不開文臣的出謀劃策,王連此人雖然在三國眾多任務中並不是特別出眾,在蜀漢政權建立以後,還是屬於朝廷官員中比較能幹的一個人。
王連出生於荊州南陽郡,劉璋在益州任職時,王連背井離鄉來到益州,在劉璋的示意下擔任梓潼的縣令。而後劉備帶兵從葭萌關起兵,集中兵力進攻成都,大軍路過梓潼時,派出說客想要勸說王連投降,然而王連卻堅決不從,不肯打開城門讓劉備進去,後者感念其忠肝義膽,沒有強攻。劉璋歸降劉備之後,王連這才跟著一起投降。在劉備手下,王連顯示在什邡任職縣令,不久之後前往廣都,在任期間勵精圖治,地方治理成績優異,深受百姓愛戴,政績十分出色,於是很快就被提升為司鹽校尉,負責管理蜀漢的鹽鐵。
不論是哪個朝代,鹽鐵兩方面的經營權無疑都是這個朝代的經濟命脈,可見劉備對王連非常信任。王連在任職期間表現依然出色,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後來被陞官至蜀郡太守、興業將軍,還加封了平陽亭侯,他在管理鹽鐵的時候為蜀漢朝廷累積了大量資本。王連此人不僅僅治事才能卓然,看人眼光還很毒辣,在他在蜀漢朝廷為官期間,為朝廷擇選出了一批有才能的能人,杜祺、劉乾等能臣都做過王連的手下,這些人後來政績都非常優秀,還有幾個人後來位至太守。
那麼王連究竟為何要在外地叛亂頻發的時候頻頻勸阻諸葛亮平定叛亂呢?彼時,王連擔任丞相長史的職責,負責幫助諸葛亮處理各種事務,而諸葛亮在叛亂剛剛發生的時候就準備率領軍隊親自前往平亂,
王連在知道諸葛亮的想法之後立馬勸阻,表示發生叛亂之地甚為偏僻,瘟疫橫行不說,朝局不穩的情況下,諸葛亮再離開平亂,無異於將蜀國置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王連的言下之意表示,諸葛亮沒有必要親自率兵,太過危險。而朝內沒有合適的人選,諸葛亮堅持親自率兵,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王連數次言辭懇切地勸說,諸葛亮每次一想率兵,就會被勸阻回去,才使得蜀軍平叛的時間一拖再拖。
但是沒有立馬平叛也使得蜀漢的政權進一步穩固,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經濟發展也有所恢復,國力增強不少。公元225年,王連不幸生病去世,諸葛亮無人勸阻,決定親自領兵南下,率領數萬士兵前往越嶲郡,不久之後又往益州平叛,將已經盤桓此地的孟獲還有雍闓的軍隊一網打盡,順利在年底得勝而歸。
在王連的立場上,他很清楚諸葛亮對於蜀漢的重要性,同時深知蜀漢的境況,必須休養生息才能緩過勁來。在他心中,那些叛亂的軍隊根本不值一提,完全可以派將領前往,不值得諸葛亮親征。如果諸葛亮親自前往,將會讓自己置於危險境地,還會讓朝廷一些別有異心之人蠢蠢欲動,到時政權不穩,內憂外患,諸葛亮會腹背受敵,十分危險。且諸葛亮應該將重心放在培養能臣上面,而不是次次都親征,否則,朝中無人,一旦諸葛亮不在,那麼蜀漢就會十分危險。事實證明王連的擔憂情有可原,諸葛亮去世後不久,蜀漢便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