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蜀漢各地發生叛亂 諸葛亮為什麼兩年後才開始平亂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死後蜀漢各地發生叛亂 諸葛亮為什麼兩年後才開始平亂

對諸葛亮平叛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回溯三國歷史,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一件蹊蹺事——在劉備去世後,蜀漢各地動盪,益州豪強更是聯合孟獲等人發動叛亂。然而直到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動平定南中的戰役,為什麼會等這麼久呢?這就和今天子淵要和大家介紹的任務有關,他就是蜀漢文臣王連。

▲漢昭烈帝劉備劇照

客觀而言,三國時期多猛將,能夠留名的文臣可謂少之又少。然而一個政權的建設發展必定是離不開文臣的,沒有文臣,糧食和兵源都不知道從何而來。王連雖然聲名不顯,卻是蜀漢的一大能臣。王連老家本在荊州南陽郡,劉璋治理益州時,王連離開家鄉來到益州,擔任梓潼縣令。後來遇上劉備從葭萌關起兵,準備攻打成都,路過梓潼時派人勸說王連投降,然而王連卻寧死不屈,死活不肯打開城門,劉備為他的忠義感動,也就沒有再為難他。

▲三國時期戰爭劇照

劉璋投降之後,王連這才跟著投降劉備,他先是出任什邡縣令,不久又轉任廣都縣令。由於王連頭腦聰明,在任期間表現優異,而且政績良好,很快就被擢升為司鹽校尉,管理蜀漢鹽鐵經營,要知道在當時,這個職位可是掌握了政權的經濟命脈,劉備對其信任程度可見一斑。好在王連沒有辜負劉備信任,依然表現出色,後來因功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加封平陽亭侯,為蜀漢積累了大量資金。

▲蜀漢文臣劇照

更值得敬佩的是,王連不僅有才華,還有很強的識人能力和博大胸懷。在他為官時期,他選拔出一批優秀人才,像呂乂、杜祺、劉乾等人,都曾是王連手下,這些人後來都成績斐然,能夠獨當一面,比如呂乂做到尚書令的高位,而杜祺、劉干官都擔任過太守一職。

回到文章開頭,王連為何要勸諸葛亮兩年後再平定叛亂呢?王連當時擔任屯騎校尉兼丞相長史,負責協助諸葛亮處理各種要務。當諸葛亮聽說南中地區有叛亂時,立馬準備率兵親征,王連得知其想法後卻勸阻說:「南中乃蠻夷之地,地方偏僻,瘟疫橫行,您作為蜀國棟樑,一旦親征,無異以身犯險,則蜀國也將處於危險之地。」王連的言下之意,就是說諸葛亮親征太過冒險,應該派別的將領前往處理。

▲南蠻首領孟獲劇照

不過諸葛亮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領兵出戰,所以仍然執意要親征。王連接著又是懇切勸諫,每次諸葛亮萌生親征的想法之時,他都會耐心勸阻,這才使蜀漢大軍平叛的時間一拖一拖。而這,也使經歷夷陵慘敗的蜀漢政權得以休養生息,國力和人口都有所恢復。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王連病逝,諸葛亮下定決心親征,率領數萬軍隊殺往越嶲郡,不久又直搗益州郡,成功消滅雍闓和孟獲的軍隊,並在年底班師回朝。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站在王連當時的立場,他很清楚丞相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來說有多麼重要,也知道蜀漢需要休息。在他看來,南征並不算什麼大規模戰爭,可以放心讓屬下前往,也能趁機鍛煉一些年輕將領。如果由諸葛亮親征,堂堂丞相深入不毛之地,不僅會遭遇危險,還顯得「小題大做」,其餘勢力可能蠢蠢欲動,而且長此以往,蜀國大小事務都依賴於諸葛亮一人的情形將會更加嚴重。這也是正是王連為什麼勸阻諸葛亮的主要原因,蜀國假如再不培養骨幹力量,諸葛亮一倒,蜀國就徹底亡了。事實上,他的直覺並沒有錯。

參考文獻:

《三國誌·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