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滅亡都是有病因的。我們看三國裡的蜀漢政權的滅亡,在後世人的眼中,大多化罪於"阿斗」。
其實,蜀漢滅亡的病因在劉備沒有離世之前就已經種下了。不信,我們來梳理一下。
在劉備當政的後期,給他鎮守和征戰江山的五虎上將幾乎死亡殆盡,要不戰死,要不被害,要不病亡。
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帶領數十騎將士出逃,一路突圍到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遭到潘璋的部將馬忠的埋伏。儘管關羽有萬夫不當之勇,還是沒能逃過一個結局——與長子關平一起被生擒活捉,並被孫權一聲令下,於臨沮斬首。還好,曹操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頭安葬於洛陽,而孫權則將關羽的身體以諸侯之禮安葬於當陽。想來,關羽得此厚待,死也可以瞑目了。
似乎冥冥中有安排,關羽死後,蜀漢五虎上將就相繼而逝。
在公元220年,黃忠病逝。
而後公元221年,在關羽被孫權用計斬殺過後,劉備派張飛領兵要為關羽報仇的時候被他的部下范強、張達殺害,落得個頭在雲陽身在閬中的下場。這也難怪,張飛一直以來對待部下動不動就是鞭打,從來就沒有善待過部下。或許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因果吧。我想,作為叱吒風雲的張飛,這樣窩囊地死,也一定不會瞑目。
公元222年,馬超病逝。
至此,五虎上將已名存實亡。就剩下一個「已老矣」的趙雲,但他的身體狀況已不容樂觀。
223年,劉備病逝。
緊接著公元229年,趙雲病逝。再加上年年征戰,蜀漢戰將耗損,至此,蜀漢能獨當一面、進退自如的武將已幾近於無。劉備在離世時,將劉禪托孤於諸葛亮時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其實,這是劉備的高明之處。與其說他高明地用劉禪的無能來做文章,防備諸葛亮取而代之,不如說是他明白蜀漢的所剩之曰不多。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諸葛亮真取而代之了,蜀漢能存活下去?我看也不盡然。劉備病逝後,可以說蜀漢江山已是滿目瘡痍、千瘡百孔、國力衰弱、民情不佳。能與五虎上將一樣勇猛謀略忠義的武將更是消耗殆盡。
舉一個例,蜀漢後期能獨當一面的著名將領魏延,當年投降蜀漢時。他趁機殺掉了自己的同僚韓玄。諸葛亮認為魏延投降不忠,誅殺同僚不義,不能重用。不過劉備見他武功過人,方才收留他。儘管是這樣,後來諸葛亮還是重用了他,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你想,在如此狀況下,諸葛亮接手蜀漢,縱使諸葛亮有不世智謀,沒有可靠的得力的幫手,他也只能徒呼奈何。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還需三個幫啊。
劉備離世後,諸葛亮本是謀大事的人,胸襟廣闊,時不時提拔可用之人,但提拔起來的文臣多武將少,能叱吒風雲的就更少了。蜀漢所處之地本被稱為蠻荒之地,經年戰亂,人才與補給都是兩難的事。在蜀漢滅亡時,總人口也就一百多萬。
在現在看來,諸葛亮的幾進幾出祁連山北伐,是想用征戰來改變蜀漢衰敗時局的現狀。看似實力不俗,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外強中乾,他是想用這種方式掩蓋自己國力衰弱的內情,但無奈戰局不容假設,失利更加快了蜀漢滅亡的節奏。至此,蜀漢也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諸葛亮接管蜀漢,到他壽終就寢時,位置肯定傳給他的兒子諸葛瞻。說「阿斗」扶不起來,那麼諸葛瞻會好嗎?
當然,諸葛瞻比」阿斗」要好點,但從實際來看,也好不到哪裡去。你看在他綿竹最後一戰中的表現,聽不進別人軍事上的建議,失去戰事先機,以致自己戰死,大部分戰將戰死,將蜀漢的家底傾倒得所剩無幾,蜀漢也隨之滅亡。
還好,諸葛瞻在戰死之前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一個不能服大局的人,對於江山又能有多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