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劉備撒手人寰將一切都托付給了諸葛亮以後,各地便頻頻發生叛亂,完全就是一派「猴子稱霸王」的景象。但是,面對如此頻發的叛亂,諸葛亮卻沒有立刻著手開始平定,而是一直等待了兩年時間才發動平定南中的戰役,這其中又有什麼緣由呢?其實,有一個人與這件事是脫不開關係的,那就是蜀漢文臣王連。
由於三國時期各方戰役不斷,因此那些驍勇善戰的猛將我們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在這一時期中能夠青史留名的文臣卻是不多見的。一個王朝的建立既要依靠在外征戰的武將,也離不開打理政務的文臣的,儘管與許多人比起來,王連不見得是多麼名聲顯赫,但是他卻是的確有著自己真才實幹的。
他的老家是荊州南陽郡的,當時益州還在劉璋的手裡,王連背井離鄉來到了益州,成為了一名梓潼縣令。正巧遇上了劉備葭萌關起兵,於是在劉備路過梓潼的時候就派人前去勸降,不過王連卻將其忠義之心展現得淋漓盡致,他這寧死不屈著實是感動到了劉備,於是劉備就沒有為難他。
在經過三年的苦戰,劉璋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於是王連也就跟了劉備。最初他為什邡縣令,後來又成為了廣都縣令。在他就任的時候,他也總是兢兢業業,努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於是很快,他就得到了提拔,成為了司鹽校尉。
能夠管理鹽鐵生意,簡直就已經是將整個蜀漢命脈都交到了王連的手裡,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劉備心中他是十分值得信任的。王連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待和信賴,依舊是出色地完成著自己的任務,後來他也逐步加官進爵,乃至加封為平陽亭侯,為了蜀漢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無人可替的貢獻。
他不但是個十分有工作能力的人,而且還有著獨到的識人眼光。有不少的優秀人才都是出自於他之手,比如劉干、杜祺等,而他所看重提拔的這些人,後來也都是做出了一些成就的。
那麼諸葛亮兩年後才選擇平定叛亂與他有什麼關係呢?正是由於他的勸說,才讓諸葛亮一直拖延了兩年的時間。當時他正處於屯騎校尉兼丞相長史的位置,他的工作就是從旁幫助諸葛亮各種事務的解決,因此平時與諸葛亮是有著密切聯繫的。
當時,南中地區暴亂四起,諸葛亮原本是打算立刻動身前往平定的,但是王連卻對他進行了勸阻,他說:「南中是蠻夷之地,地理位置又偏僻,而且還有瘟疫,作為國家唯一的棟樑,您親征此地是十分危險的舉動,一旦有任何的威脅,那麼無異於將整個蜀國置於危難的處境。」王連是認為,諸葛亮不該自己親自去,這樣做太過於冒險,應該派遣其他的大將前去平定。
但是諸葛亮挑來挑去卻也想不到有誰能夠擔此重任,於是還是想要親自去平定。王連就又是一頓勸說,因此,每當諸葛亮想要親自去平定南中的時候,王連會跳出來懇切地勸阻他,於是就這樣將這件事情一直拖著。
不過在這段時間裡,經過夷陵之敗的蜀漢也能夠借此幾乎得以喘息,好好休息一番。直到建興三年,王連離開了人世,這下諸葛亮也就能夠徹底決定前去平定叛亂了,他這一去,一路上披荊斬棘,在年底就班師回朝了。
其實王連的做法也是很正確的,他深知對於整個蜀漢來說諸葛亮就是唯一的支柱,同時也知道現在的蜀漢經歷了慘敗以後已經處於很疲憊的狀態了。他認為,此次南征並非特別大的戰役,與其讓一國丞相深入敵軍,倒不如趁此機會歷練年輕將領。
而且在那個蠻夷之地,指不定會有什麼危險,如果諸葛亮在這件事情中遭到任何的不測,那麼蜀國隨時可能分崩離析,不但是內部會垮掉,外部勢力也會趁此機會大肆進攻的。王連也一直擔心著,如果蜀國再不培養出一批強力的將領,那麼一旦諸葛亮日後離開了,蜀國也就亡了。其實,也的確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