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擊敗於禁後為什麼就能威震華夏了?曹操為何會被嚇得遷都?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擊敗於禁後為什麼就能威震華夏了?曹操為何會被嚇得遷都?

大家好,說起關羽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襄樊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襄樊之戰結束後,蜀漢的國力大大衰退,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實力,魏蜀吳三國進入了長達四十年的相持階段。襄樊之戰開始於公元219年,在襄樊之戰爆發前,劉備在漢中擊敗了曹操,孫權派遣軍隊進攻合肥,曹操軍隊東西不能兼顧,中部地區的襄陽和樊城防禦空虛。在曹魏主力到達合肥後,駐紮在荊州的蜀漢大將關羽抓住機會,帶領大軍包圍了樊城。

關羽包圍樊城後,樊城守將曹仁向曹操請求支援,曹操派遣大將於禁帶領七支軍隊前來解救樊城。於禁的軍隊到達樊城附近後,樊城連續下了十幾天大暴雨,洪水淹沒了於禁的軍隊。於禁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擅長打水戰,關羽趁機帶領水軍攻擊於禁,於禁被迫投降了關羽。關羽擊敗於禁後,聲勢達到了頂峰,史書稱關羽「威震華夏」,曹操看到關羽勢不可擋,嚇得想要遷都躲避關羽鋒芒。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關羽擊敗於禁之後,關羽的軍隊人數充其量只有兩三萬人,曹魏還有幾十萬大軍。即使關羽的士氣再旺盛,曹魏也可以出動十倍的軍隊消滅關羽,而且關羽只是擊敗了一個於禁,為何就能夠「威震華夏」呢?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理解,「華夏」應該是全國所有的地區。不過古人和現代人對詞彙的解釋不同,關羽「威震華夏」的時候,「華夏」指的並不是整個「華夏大地」,而是指的當時的中原地區。中原地區在襄陽和樊城的北部,如果關羽攻佔了襄陽和樊城,下一步就要進攻中原地區,而且在關羽擊敗於禁後,中原地區很多人都打著關羽的旗號叛變響應關羽,關羽給這些人印信,一時之間曹操也猜不透關羽的真正兵力,因此史書才會說關羽「威震華夏」。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至於曹操為何被關羽嚇得遷都,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曹操不清楚關羽的兵力情況,第二個原因是曹操準備不充足,沒有必勝的把握擊敗關羽。第三個原因是曹操的統治中心一直在鄴城,把漢獻帝劉協遷移到鄴城,對於曹操來說沒有任何壞處。

由於曹魏境內打著關羽旗號造反的人非常多,曹操一直都沒有摸清關羽究竟有多少人。徐晃帶領軍隊決戰關羽的時候,專門找曹操多要了12個營的兵馬。結果雙方在陣前一照面,關羽帶來參加決戰的軍隊只有5千人,還不到徐晃軍隊的一半。徐晃立馬信心十足,一戰就擊敗了關羽。從徐晃在決戰前猶豫不決的態度來看,曹操肯定高估了關羽的兵力,所以才會產生遷都的想法。

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羽見四塚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

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曹操的主力部隊都在東南地區,於禁帶領的數萬精銳被俘虜後,曹操手中能夠調動的軍隊已經不多。古代軍隊調動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曹操的主力遠水解不了近渴,事實上一直到徐晃擊敗關羽,張遼等人都沒能到達戰場。徐晃擊敗關羽之前,關羽的聲勢非常強盛,從樊城一直到許昌,都有很多打著關羽旗號造反的人,關羽的確有可能長驅直入突襲許昌。

曹操想要把漢獻帝劉協遷到鄴城,對於曹操來說肯定有利無害。在曹操平定北方之後,漢朝的主要官員都已經搬到了鄴城辦公,許昌只留下了漢獻帝劉協和少量的官員。曹操稱魏王之後,鄴城成為了魏國的首都,許昌是漢朝的首都,如果把漢獻帝劉協遷移到鄴城,曹操更加容易控制漢獻帝劉協。雖然遷都對曹操沒有多少壞處,但是司馬懿的一番話還是提醒到了曹操,如果曹操遷都就是向關羽示弱,反而不如聯合孫權夾擊關羽,讓孫權和劉備反目成仇。

孫權果然對關羽得勢不滿,於是孫權和曹操制定了聯合夾擊關羽的計劃,曹操負責對付關羽的遠征軍,孫權負責偷襲關羽的後方。此時的關羽仍然沉浸在「威震華夏」的美夢中,不僅沒有見好就收的想法,反而更加的狂妄自大起來。在關羽「威震華夏」後不久,徐晃在樊城擊敗了關羽,呂蒙偷襲了荊州,關羽最終戰敗被殺。

關羽能夠「威震華夏」,並不是因為關羽兵精糧足,而是因為響應關羽的人比較多。而曹操之所以考慮遷都,也不是因為關羽兵精糧足,而是因為曹操手中沒有太多部隊能夠調動,又錯誤的估計了關羽的兵力,所以才會產生遷都的想法。關羽「威震華夏」讓關羽出盡了風頭,也導致了關羽的敗亡。假如關羽沒有「威震華夏」,曹操和孫權很難能夠結盟,關羽即使被徐晃擊敗,也不會丟掉性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