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魏延身上有哪些「謎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員武將。魏延生前戰功赫赫,為蜀國屢建功勳,在蜀國的地位僅次於五虎上將。魏延,字文長,河南義陽人。由於蜀國「國不置史,注記無官」,《三國誌》對魏延一生發展軌跡殘缺不全,使得他的生平至今還有很多未解謎團。
第一個謎團是魏延的前半生。《三國誌》中魏延出場時,劉備已經取得荊州,開始了攻打益州之戰。而魏延就在此時非常突兀地冒了出來,「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至於他在入蜀之前,何時開始跟隨劉備,此前參加過那些戰事,則一字未提。《三國演義》中記載他之前在荊州劉表和長沙韓玄手下幹過,但那是小說家言,做不得準。
第二個謎團則是魏延「謀反之謎」。公元234年,魏延跟隨諸葛亮出兵北伐,在五丈原與魏國司馬懿對峙。司馬懿看出蜀國糧草供應極為困難的軟肋,深溝高壘堅壁清野,打起了曠日持久的對峙戰。諸葛亮欲進不能,欲退不甘,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就此辭世。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隊中出現了激烈的權力之爭。長史楊儀和征西大將軍魏延,都想成為諸葛亮的繼任者,雙方相持不下,最終矛盾激化,刀兵相向,大打出手。魏延成為這場鬥爭的失敗者,兵敗身死,家族受到株連被禍滅三族。一代著名將領就以這樣一種悲哀的方式謝幕。
按照《三國誌》記載,諸葛亮臨死前指定的軍隊負責人是楊儀,讓他主持大局,「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結果楊儀與魏延發生激烈內訌,引發一場同室操戈的悲劇。
但在三國時代另一本史書《魏略》中,對此事的記載卻與此迥然有別。《魏略》的作者是三國時的史學家魚豢,《魏略》成書年代比《三國誌》更早,可信度也更高,與《三國誌》同樣都是研究三國歷史的重要史料。
按照《魏略》記載,諸葛亮臨終制定的軍隊負責人不是楊儀,而是魏延。書中明確記載,諸葛亮死前「令延攝行己事」,讓魏延代替他統領大軍,撤回漢中。
而楊儀素來與魏延不和,眼看魏延上位,生怕魏延會不利於己,「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把謀反的大帽子扣在魏延頭上,結果導致魏延含冤遇害。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對這一段歷史有著充滿藝術渲染的描述,引人入勝,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
《魏略》明文記載,諸葛亮死前,還特意囑咐魏延一句話,共有9個字,這9個字堪稱諸葛亮一生心血經驗的結晶:「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這9個字是諸葛亮為蜀國日後發展制定的國策,可謂字字千鈞。他只告訴魏延一人,可見對魏延的信任與重視。
諸葛亮一生連年興師動眾,出兵北伐,想滅掉曹魏復興漢室。但無情的現實告訴他,蜀國的綜合實力與魏國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諸葛亮六出祁山,連年征戰,不僅寸土未得,還使得蜀國國力虛耗,民生凋敝,得不償失。因此諸葛亮才會改弦易轍,告訴魏延日後要以保境安民、息兵止戈為主,不可再挑起戰端。如果魏延不死,使得蜀國得以推行諸葛亮的九字方針,蜀國的歷史結局或許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