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魏延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對於魏延的評價,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認為他天生反骨,是反覆無常的小人。
其實,魏延被羅貫中冤枉了,魏延的一生,戰功赫赫,對蜀漢政權赤膽忠心,最後卻死於蜀漢政權的權力鬥爭,令人扼腕。
1.魏延忠勇的一生
魏延是義陽人(今河南信陽),劉備入蜀時,魏延帶領部曲跟隨,為劉備奪取四川立下汗馬功勞。
當時劉備僅有荊州,正在謀劃奪取益州,他將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都留在荊州鎮守大本營。自己帶著龐統、黃忠和魏延攻取益州。在此過程中,魏延「數有戰功」,因功被升為牙門將軍。
建安24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遷都成都,臨行前他要任命一名大將鎮守漢中。
漢中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當時人們都認為張飛是最佳人選。
劉備力排眾議,起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劉備問魏延就任漢中太守後有何防守良策,魏延回答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事實證明魏延並非吹牛皮,他鎮守漢中八年,制定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的策略,有效地防禦曹軍的入侵。
建熙七年(242年),當時漢中守將王平採用魏延的策略,以三萬人馬抵禦了魏軍十萬大軍的進攻。
後來姜維守漢中,改變了魏延的策略,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守軍駐紮在漢、樂兩城,結果鍾會伐蜀僅用了半個月就拿下漢中。兩相比較,可以看出魏延的策略更為高明。
劉備還是比較有識人之明的,魏延在他手下如魚得水,逐漸成長為蜀國重要的將領。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為了光復漢室,諸葛亮六次北伐。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進行第一次北伐,當時蜀漢著名將領凋零,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經去世,趙雲也已經老邁,魏延作為蜀國重要將領跟隨諸葛亮出征。
由於魏國鎮守長安的是平庸之輩夏侯,魏延向諸葛亮獻計,願帶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出其不意突襲長安,然後與諸葛亮的大軍會合,這樣可以輕鬆取得咸陽以西的大片領土。可惜謹慎的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冒險而拒絕。
對於魏延的這條奇襲子午谷的計策,有人覺得這個計策根本行不通。
比如當年明月就以高迎祥採用魏延的這條計策,準備奇襲西安,卻被孫傳庭設伏擊敗,高迎祥兵敗被殺來否定魏延的計策的可行性。
其實考察這條計策是否可行,還有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就是敵將的指揮水平。
比如李存勖也曾經玩過兩次千里奔襲汴梁。第一次他的對手是後梁著名將領賀瑰,賀瑰很快探明李存勖的戰術意圖,於是他帶軍在胡柳陂截擊李存勖,最終李存勖慘勝,無力再戰,只好撤軍。
第二次李存勖的對手是段凝,此人只會溜鬚拍馬,靠著賄賂皇帝的親信爬到招討使的職位。
李存勖在與段凝相持時,後梁大將梁延孝向李存勖投降,並且透露汴梁此刻防守空虛,建議李存勖千里奔襲汴梁。
李存勖採納了梁延孝的建議,親率大軍,千里偷襲汴梁,一舉滅掉後梁,在李存勖攻入汴梁五天後,段凝的大軍還在回援汴梁的路上!
諸葛亮一出祁山,當時魏國的統領是平庸無能的夏侯,所以魏延的奇襲子午谷的建議,當時是可行的,可惜諸葛亮不敢採用。
由於魏延冒險的軍事思想不符合持重的諸葛亮的胃口,因此在蜀國的六次北伐中,儘管魏延多次要求自領一軍,都被諸葛亮拒絕了。只有在四出祁山時,魏延才有機會獨自率領偏師,西入羌中,擊敗了魏國著名將領郭淮,可惜這是六出祁山魏延僅有的一次閃光,其他時候他都受到了諸葛亮的壓制而無法充分發揮才能。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到了秋季,「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領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魏延得知這個安排後,果然拒絕撤軍。楊儀等人商議後,決定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率大軍撤退。
魏延大怒,率領本部人馬先撤回蜀地,他沿途燒燬棧道,在南谷口截擊楊儀。
楊儀派部將王平出戰,王平在交戰時對魏延的部下高喊:「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魏延的部下一哄而散,光桿司令魏延尷尬地帶著兒子想逃亡漢中,卻被楊儀派出的馬岱斬殺,並且被誅三族。
魏延的一生,對蜀國忠心耿耿,他至死也沒有背叛蜀國的念頭,因為他沒有北投魏國,而是帶兵南下。
對此《三國誌》已經給魏延定性:「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只是想帶兵殺死楊儀,並沒有謀反的意思,即使是殺楊儀失敗了,魏延也沒有投降魏國的打算,他和兒子想逃往他的老巢漢中,可惜最後被殺。
魏延明明對蜀國忠心耿耿,為何卻被冤殺,還被扣上反賊的帽子?
2.蜀國四位重要人物對魏延之死負有重要責任
2.1楊儀直接置魏延於死地
楊儀是直接將魏延置之死地的人,兩人都十分有才華,他們一文一武,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這兩人都性格清高,目中無人,再加上地位相差不大,為了爭權奪利,兩人關係形同水火。
《三國誌·費禕傳》寫到:「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
魏延在蜀國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他非常自負,以諸葛亮的繼位人自居。
楊儀先是作為參軍,參加了北伐,後來因功被提拔為長史,楊儀在幾次北伐時,「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可以看出,楊儀在蜀國的作用,有些類似蕭何,他的籌劃調度,為蜀國的北伐出力甚多,因此深得諸葛亮的倚重。
楊儀的資歷很深,又富有才華,因此他也自認為是諸葛亮的最佳繼位人。
對於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諸葛亮一直採用「和稀泥」的方法,「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不忍有所偏廢也」。
諸葛亮在世時,尚能憑借自身的威望壓制住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諸葛亮病逝後,魏延和楊儀的矛盾達到無法調和的狀態,兩人都以諸葛亮的繼位人自居,不肯位居對手之下。
魏延在聽完諸葛亮的臨終安排後,非常不滿:「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由於撤軍是諸葛亮的決定,楊儀執行諸葛亮的遺言,在道義上站了上風,因此他利用魏延在諸葛亮屍骨未寒時就違背丞相的遺願,讓魏延失去了道義的支持,成為光桿司令。
最後楊儀公報私仇,在馬岱將魏延斬首後,楊儀踩著魏延的首級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因此,楊儀是害死魏延的直接執行者。
2.2諸葛亮為了讓蔣琬順利接班,成為逼死魏延的主謀
諸葛亮長於政務,在軍事上他過於謹慎,魏延的奇襲子午谷的計劃被他拒絕後,魏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之才用之不盡。
諸葛亮心目中的繼位人是蔣琬和費禕,他曾經告訴劉禪,蔣琬和費禕是自己最合適的繼位人,因為這兩人可以秉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
蔣琬和費禕要順利接班,最大的阻力就是魏延。
《三國誌》記載,費禕出使東吳,孫權對他說,:「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費禕回蜀後,將孫權的一席話告知諸葛亮。
諸葛亮也深知自己在世時可以壓制住魏延,蔣琬和費禕是駕馭不了魏延的。
因此,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撤軍會議,特意把地位最高的魏延排除在外。
魏延當時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領漢中太守,南鄭侯。他的職位高於楊儀、費禕和姜維。
因為這次會議除了商議撤軍,還討論了如何處置魏延,因此諸葛亮才不讓地位最高的魏延參加。
這次會議決定撤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大軍不必理會,自行撤退。
諸葛亮這樣的安排,已經明顯將魏延置於對立面,他深知自己的繼位人無法駕馭魏延,因此他利用楊儀和魏延的矛盾,安排楊儀作為除掉魏延的急先鋒,為蔣琬、費禕的順利接班掃清障礙。
2.3費禕的推波助瀾
費禕作為諸葛亮的第二繼位人,在諸葛亮臨終前他陪在身邊,因此諸葛亮肯定對他交代了處置魏延的方法。
諸葛亮病逝後,費禕被楊儀派往魏延的軍營試探魏延的態度,魏延對費禕掏心窩說出自己不願受楊儀的節制,準備由自己帶兵繼續抗擊魏國。
魏延還邀請費禕和自己聯名通知下屬,費禕假裝同意了,然後他借口回去說服楊儀而離去。
見到楊儀後,費禕出賣了魏延,將魏延的話告知楊儀,於是楊儀按照諸葛亮的臨終遺言,率大軍撤退,將魏延拋下。
費禕的推波助瀾,使魏延喪失了理智,最後做出了極端的反應。
2.4蔣琬的火上加油
當魏延和楊儀大打出手時,兩人都上書朝廷,指責對方謀反。
劉禪對此無法定奪因此徵求蔣琬和董允的意見,兩人一致保儀疑延,兩人距離前線遙遠,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堅定地站在楊儀這邊,應該是諸葛亮在病逝前就派人聯絡蔣琬,告知他除掉魏延的計劃。
楊儀殺死魏延後,率大軍回國,他自以為功勞大,資歷深,是當之無愧的諸葛亮繼位人。
誰知道諸葛亮早已秘密安排蔣琬接班,楊儀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他向費禕抱怨說懊悔當初沒率大軍降魏。費禕告發了楊儀,於是他被削職為民,之後楊儀仍然憤恨不已,上書誹謗朝廷,被投入大牢後自殺身亡。
3.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之死,除了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也和他的性格密切相關。
魏延的性格「剛粗」、「矜高」,有武將特有的直爽性格,他不僅和多數同事相處不好,就是他的頂頭上司諸葛亮也不喜歡他的性格。
前面提到魏延和楊儀起爭執時,他居然拔刀相向,如此衝動的性格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對於上司諸葛亮,魏延獻計奇襲子午谷被拒絕後,他就抱怨諸葛亮膽怯,估計這也是之後魏延被諸葛亮壓制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病逝後,魏延的反應過於偏激,他帶兵攻打執行諸葛亮遺命的楊儀,使自己喪失道義的支持,很快就失去士兵的支持。
因此,魏延之死,表面上看起來楊儀是罪魁禍首,其實諸葛亮才是幕後主使,他為了使自己指定的繼位人順利接班,與楊儀、費禕、蔣琬等人共同謀劃,將魏延逼死。
對蜀國忠貞不渝的著名將領魏延,沒有死在敵人手中,卻死於自己人的屠刀下,最後還被安上反賊之名,其結局令人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