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蜀漢魏延,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蜀將魏延的印象應該都比較深刻吧?在演義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反骨的形象,他傲慢無禮、他心胸狹隘,他不忠心事主。這樣的他當然不能夠遭到大眾的歡迎。不過當拋開演義重新去看魏延這個人的時候,相信你一定會被他所折服,因為真實的他實際上是一個具有英雄氣概的忠臣。
魏延,字文長,蜀國的著名武將。魏延的忠心從始至終只給一人,而那個人就是劉備。魏延究竟是什麼時候跟隨的劉備史書上寫的很模糊,所以很難確定具體時間。但是能夠肯定的是在劉備入川以前魏延就已經在劉備手下做事了。《三國誌》當中記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這就是說在此前魏延也許是岌岌無名的小人物,他完全是在入蜀作戰中一點點成長起來的。所以說,魏延的成長也是比較艱辛的。
劉備佔據蜀地以後就封了魏延做牙門將軍。從封號就可以見得劉備確實把魏延當成自己的心腹來看待的。劉備喜歡魏延,也許就是因為魏延那一身英雄氣。為什麼說魏延身上具有英雄氣呢?因為魏延的思想異於常人,而且是「膽大妄為」。魏延在跟諸葛亮一起北伐期間提出來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他想要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通過並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的大軍則可以從斜谷進兵長安、潼關,最終兩軍在潼關會師,這樣大事就可成了。這樣的計劃風險性很大,當然如果成功那麼所得到的利益無疑是巨大的。雖然魏延有把握,但是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樣的計劃太過於冒險,他主張穩步前進,步步蠶食。所以從子午谷奇謀您就能看出魏延確實具有一身的英雄氣,當然也可以看出其和諸葛亮之間有著一定的矛盾。
劉備也是英雄,他十易其主,歷經一番艱苦卓絕最終打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所以說兩人那可是英雄相惜。劉備很喜歡他。公元219年,劉備和曹操在漢中進行了決戰,這場決戰最終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劉備攻取漢中以後自稱為漢中王,開始大肆封賞手下的官員。對於眾將來說,剛剛攻下的漢中是一塊肥肉,劉備只可能把這塊寶地賞給他最信賴的兩兄弟—關羽和張飛。不過當時的關羽已經有了荊州,所以大家想漢中必定是要給張飛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劉備居然把漢中太守的位置給了魏延,並且升任其為鎮遠將軍,這可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魏延也沒有給劉備丟人,他長期駐紮在漢中一線,一直守護著蜀漢的北大門。公元221年,漢獻帝劉協在許都讓位給魏文帝曹丕,並昭告天下。遠在成都的劉備以為漢獻帝劉協已經被曹丕害死,所以在成都為漢獻帝服喪,並且即皇帝位,史稱漢昭烈帝。雖是偏安一隅,但漢朝的國祚得以繼續延續下去。這時候的魏延被劉備封為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又魏延被加封為都亭侯。
建興元年劉備去世,太子劉禪即位,朝政完全由相父諸葛亮負責。諸葛亮一心想要完成劉備未竟的事業,執意出兵北伐。而那身居北邊的魏延當然是諸葛亮北伐行動當中所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諸葛亮先後四次北伐魏延都跟著一起去了,而且立下奇功。所以魏延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被封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此時的魏延用春風得意這四個字來形容他也許再恰當不過了,不過作為英雄的魏延當然不是完美無缺的,他的優點很突出,缺點也十分鮮明。在他的眼中似乎能夠被他所看重的人並不多,至少自從劉備死後整個蜀漢他所畏懼的也就只有諸葛亮而已,其他的人他壓根不放在眼裡,甚至於和劉琰、楊儀等人交惡。而且他時常不遵從聖旨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魏延越是霸道,他在朝堂上得罪的人就越多。
元234年,諸葛亮再一次興兵北伐。五十多歲的諸葛亮任命魏延為先鋒官,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往五丈原駐紮。這次北伐結束了諸葛亮的生命。臨別之際諸葛亮安排好了後事,他特別交代魏延這個刺頭別人肯定是管他不住,所以是走是留任憑他便。當時諸葛亮身邊也只有楊儀他們,所以其死後楊儀接管了權力。楊儀主張大軍撤退,但是魏延一身傲氣,就是不服從楊儀的命令,這直接導致了雙方刀兵相向。
後來兩者都向皇帝申訴,但是滿朝官員都向著楊儀,於是魏延謀反這件事無也就變成了有。魏延率領大軍進攻楊儀,但軍士們大多不願意跟隨魏延打自己人,所以紛紛投降。魏延不得已只好跑路,誰知道被追來的馬岱斬殺在了逃跑的路上。
楊魏之爭終於落下帷幕,俗話說成王敗寇,魏延的倒台給其家族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為了坐實魏延謀反,同時也是為了在朝中立威,楊儀誅滅了魏延的三族。其實都說魏延小心眼,狹隘,但這楊儀何嘗不是呢?只因為雙方有著不同的政見就把政敵冠以謀反之罪滅三族,實在是讓人很難接受。所以說魏延被誅滅三族不僅是自己的錯,也是由於政敵的心胸狹隘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