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赤壁大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戰役是以孫劉聯軍的勝利,曹操大軍的失敗而結束的。曹操赤壁失敗後,大軍又染上了瘟疫,不得已退回到北方,在路過巴丘(今湖南嶽陽市)的時候,歎息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那意思是說,如果郭嘉這個人還活著,能隨他進軍荊州,就不會有赤壁之敗。郭奉孝就是郭嘉,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謀士參謀之一。郭嘉曾經力勸曹操急攻呂布,終將呂布擒獲、準確預測孫策將死於刺客之手、建議緩攻以造成袁譚兄弟矛盾、北征烏丸劉表必定不會在背後下手等,被曹操稱之為「平定天下,謀功為高」。郭嘉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去世,赤壁大戰發生在第二年,假如郭嘉活著,曹操真的能夠避免赤壁失敗嗎?
赤壁之戰源於曹操征伐荊州。當時曹操已經佔有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天下有一定勢力的諸侯只剩下劉表、孫權、劉璋和張魯。劉備當時依附劉表,雖有一定的軍隊,在荊州也有一定的影響,但還沒有自己的地盤。西北馬超、韓遂等人雖然心有自立的想法,名義上暫時還是大漢朝的臣子,也就是還歸曹操領導。西川的劉璋聽說曹操要征伐荊州,就派河內人陰溥去向曹操示好,曹操就給了劉璋一個振威將軍的名號。劉璋又派蜀郡人張肅向曹操送去了三百名兵士,曹操任命張肅為廣漢太守。這表明,劉璋在名義上已經依附了曹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征伐劉表,正好趕上劉表死了,他的繼位的兒子劉琮率領全州投降了曹操。劉備得到消息已經晚了,他帶著大批民眾想趕往江陵城,又被奔襲而來的曹操輕騎兵在當陽打敗。荊州的江北地區除江夏外,全部成了曹操的地盤。這樣一來,天下諸侯還沒有歸附的只剩下漢中的張魯和吳地的孫權。張魯和劉璋相互提防,都把對方作為主要敵人,根本就不可能對曹操形成威脅,如果曹操打敗孫權,張魯還會等著曹操用兵嗎?曹操需要考慮和征討的,只有一個江南的孫權了。
征討孫權,曹操的短處在於缺乏水軍,而荊州的投降,恰恰得到了一部分水軍,讓曹操補齊了這塊短板。在這種情況下,郭嘉能不能說服曹操不過江?所以從大的戰略上來說,郭嘉在與不在,都不能阻止曹操過江。
剩下的,郭嘉若在,也只能在具體的戰役當中起作用。
赤壁之戰作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必說,正是這次戰役開啟了三國模式,奠定了鼎立的基礎。又因為這是後來三國都參加的戰役,對當時的三個國家,對三個國家的君臣將領,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意義都非同一般。但是這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曹操在這次戰役當中的活動情況,史書記載的較少。同樣的情況,曹操征戰呂布、和袁紹的官渡之戰、征西北的馬超,甚至征張繡、征漢中的張魯都比這次戰役記載的事情都多。我們看到的這次戰役精彩紛呈的場景,大多都是來自於《三國演義》,而誰都明白,這是小說家言,又不能完全當真。史書當中能看到的精彩,更多的是東吳魯肅力勸孫權抗曹的豪情;周瑜分析吳魏軍事優劣,表現出那種必定戰勝敵人的英雄氣概;諸葛亮向劉備提出聯合孫權並說服孫權的縱橫捭闔的智慧。至於戰場上的精彩,更多的是在曹操撤退後荊州江北地域的爭奪上。即便這樣,劉備的三員大將關羽、張飛、趙雲竟然都沒有任何參戰的記載。回過頭來說赤壁之戰,就是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一代大文豪蘇軾竟然能在他處作詩,以至於現在人們把兩處赤壁稱之為「武赤壁」和「文赤壁」!
本文當然不是在附和赤壁戰役有沒有發生過,只是想說,赤壁火燒戰船,對於曹操的損失究竟會有多大?就當時的水軍來說,在東吳也不是主力部隊,我們可以看一看,哪一個東吳將領是單純的水軍將領?當時的水軍,最大的用處在於渡江、運兵和糧草等運輸保障,真正要打仗,還是要攻城拔寨和列陣野戰。否則,整個三國時期,為什麼就沒有發生過一次能讓人記住的大規模的水戰?黃蓋倒是獻上了詐降計,並用火燒了曹操的戰船,但黃蓋只是用了幾十條船,還有一說,點火用的只是十條小船。曹操被燒的船是多少並沒有記載,我們可以自問一下,曹操得到的荊州水軍,總共會有多少條船?即便這樣,還是因為風太大,燃燒的戰船引著了岸上的營寨,曹操這才退軍回到江北。另外有來自曹操不一樣的說法,說大部分戰船是他自己燒的。現在認為,曹操的兵力損失,主要在於瘟疫,這應該是可信的。曹操退兵後,孫權留下周瑜攻江陵,自己率軍攻合肥。曹仁軍隊太少,無奈退兵。當合肥告急時,曹操只能派張喜帶著一千人前去增援。即便這樣,路上還有人又染上了瘟疫。
在這種情況下,郭嘉能說服他什麼?最多也就是提醒曹操注意黃蓋的詐降計策。當曹操大軍大面積染上瘟疫,即便是沒有赤壁戰船被燒,他還能留在江南繼續作戰嗎?其實,在戰役過程中,有很多事情是曹操自己應該清楚的。比如說,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環境下作戰問題,特殊情況下冬季也有時會刮東南風,這是一個將軍應該懂得的道理,曹操作為軍事家,難道會不懂得?還有以少勝多,曹操當年官渡之戰不就是這樣取勝的嗎?在具體戰法上,不是曹操需要別人給他多少建議,而是他已經不是官渡當年那個謙虛謹慎的曹操,而是變的傲慢昏聵,目空一且了。這時候的曹操身邊,有沒有一個郭嘉看不出多大差別。回頭說詐降問題,曹操也害怕這是詐降之計(恐汝詐耳),但他已經不可一世,認為對手只是一隻螞蚱,只要一揮手就能把對方拍死。在這種情況下,東吳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聰明」之人。這時候,即便郭嘉提醒曹操,因為曹操已經審查過了(密問之),也不會聽郭嘉的。不僅是曹操自己,整個曹操軍中,都被這種驕傲情緒所籠罩。黃蓋來降,「曹公軍吏士皆引頸觀望」(還有一說是「操軍人皆出營立觀」)。不要說這是一支前來投降的軍隊,就是自己軍隊換防,也應該是持械列陣之後再進行吧?怎麼這時候就沒有一個裨將偏將把自己的隊伍拉出來列陣?還有水上,雖然曹操軍隊「船艦首尾相接」,但不可能所有船都連接在一起吧?如果有一個編隊的船,或者是有幾條交通聯絡船出來,指揮一下黃蓋船隊的停靠位置,也可以有點兒時間示警吧?這是一種全軍性的鬆懈,詮釋的正是「驕兵必敗」,並不是郭嘉一言可救。
另一個問題就是瘟疫。郭嘉是能夠預見到瘟疫的發生還是能避免瘟疫的蔓延?古代由於戰爭的原因,醫學相對發達的是治療創傷,這就是同時代的「麻醉散」能夠問世的原因吧。而最無奈的就是瘟疫,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染上它無例外的都會遭受災禍。《三國誌》注引《傅子》當中有一段話,曹操在給荀彧信中說:「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南方有瘟疫」,是曹操和郭嘉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即便如此,郭嘉還是建議曹操先定荊州。並且郭嘉知道自己往南方一定不會活著回來,但只要曹操決定了打荊州,他是一定會跟著去的。也就是說,只要瘟疫不在赤壁戰前發生,郭嘉就不會勸諫阻止曹操的軍事行動。
有句話叫做多謀善斷,郭嘉這個人,從他自身衡量,「斷」長於「謀」。也就是說,當曹操猶豫不決之時,他的強項在於幫助曹操下決心。問題的關鍵正在這兒,一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曹操,這時候誰又能說服得了他?
曹操征伐荊州還有一個怪現象,並沒有召集「會議」,雖然其他大戰也不會記載會議是怎樣開的,但聯繫到一些人的說話記錄,還是可以看出是有這樣的討論的。比如討伐徐州的呂布,曹操因為連續攻城不克想撤兵,荀攸和郭嘉勸他急攻,終於擒獲呂布、官渡戰前荀彧說曹操與袁紹優劣的那番話、赤壁戰後關羽攻樊城擒於禁,曹操一時動過遷都的念頭,司馬懿和蔣濟勸他聯絡孫權的那些話,都可以證明大戰前的「會議」。也許是征伐荊州已經沒有了不同意見,劉表死劉琮投降又使戰役過於順利,總之在曹操這兒已經不需要這麼多了。相反,在劉備集團、孫權集團,甚至西川的劉璋集團,這樣的會議多而且記載非常詳細,尤其是孫權集團,不僅當時清楚,甚至在日後孫權還要時時提及。這是帝王處境不同所導致的結果,不是那個臣子所能決定的。
既然郭嘉不一定會提出不同意見,提出來曹操也不一定會聽,那麼,曹操說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兩條,自我解嘲和推卸責任。自我解嘲,類似的話很多,像華容道說劉備,假如早放一把火,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活著了。被張繡襲擊狼狽而逃,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侍衛典韋都因為他而死,曹操對下屬說:「你們看吧,從今往後我不再有這樣的失敗了。」說袁紹若用田豐之計,他曹操能不能取勝,還說不定吶!這和戰前的豪情萬丈完全不一樣。再就是變相推卸責任,那意思是說,我看不到的事情你們也不提醒我嗎?如果郭嘉還在,他就會提醒我。這是一種變相的責備手下人,失敗的責任人人有份。
曹操赤壁失敗讓他的軍隊幾乎是「傷筋動骨」,但曹操集團並沒有從此一蹶不振,仍然是天下最強大的勢力,為什麼?這種責備畢竟不是將責任完全推卸給他人,也不是問責追責,這就是曹操在怎樣使用人上的高明之處吧。但不管怎麼說,曹操此話卻總難掩飾帝王的那番虛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