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處於下風,他是如何扭轉劣勢的?與幾次小戰有關,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才重創了袁紹的主力部隊,隨後有花了幾年的時間,才逐漸統一了中原地區。而這場戰爭的一大亮點卻在於,曹操以少勝多,精準地抓住了每一個細節,將雙方直接的差距逐漸拉近,這才完成了最終的逆襲。不難發現,曹操的確擅長抓住時機,他出手快准狠,通過這麼幾場小戰役,將戰爭走向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首先是徐州之戰。曹操和袁紹對峙官渡之時,大耳賊劉備卻選擇了背叛前者,突襲佔據了徐州。袁紹昏聵無能,以幼子患病為借口拒絕對徐州進行支援。而曹操卻利用這次機會,僅用了兩月時間,便成功閃擊徐州,將戰爭之前的內患給平定了。不難發現,如果袁紹選擇與劉備前後夾擊曹操,那麼後者的處境將十分堪憂。但曹操卻料定袁紹不會支援,力排眾議先驅趕了劉備,這才防止了自己落入被動的局面。
其次是白馬、延津之戰。眾所周知,關羽憑借一人之力,斬殺袁紹手下兩位大將顏良、文丑,就此挫敗了袁紹的先鋒部隊。但這畢竟是小說家言,與歷史上有著些許差異。據《三國誌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可以看到,關羽匹馬戰顏良的英雄事跡倒是真的,而袁紹手下的諸多戰將,只能眼睜睜看著關羽揚長而去。
白馬之戰的勝利,主將是關羽、張遼,還有徐晃輔助。但到了延津之戰中,主要還是以徐晃為主導的。關羽解了白馬之圍後,曹操卻果斷放棄了此地,以引誘袁紹上當。後者果然中計,令麾下大將文丑前來追擊。徐晃奉曹操之命,大破袁紹這一支精銳力量,文丑也死在亂軍之中。
白馬之戰開始前,袁紹放棄了謀士參謀沮授的意見,貿然派大將顏良、文丑作為先鋒部隊。後二者雖然勇冠三軍,但謀略不足,最終敗亡於曹操之手。而白馬、延津之戰的失利,也讓袁紹喪失了己方的銳氣,不敢在隨便進攻曹操。在此之後,雙方進入了戰爭的相持階段。
就在雙方對峙期間,袁紹也沒閒著,他令劉備聯合汝南郡的劉辟等人,伺機在曹操後方點火。曹操當機立斷,立刻頂住了袁紹給自己的壓力,並安排做事很靠譜的曹仁前去鎮壓。事實證明,曹操的眼光確實很高,曹仁在汝南之戰中表現出色,成功穩定住了後方局勢。這場戰爭,也為曹操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此時猶豫不決的宛城張繡,在經過賈詡的建議之後,也最終選擇重回於曹操麾下。曹操後方如此穩定,更加堅定了他與袁紹相持下去的決心。
最後,便是此戰期間的一個轉折點——烏巢之戰。說來也巧,袁紹集團內部的謀士參謀,經常互相爭鬥。而就在官渡對峙期間,這內鬥的火苗,竟然燒到了許攸身上。許攸是最早跟隨袁紹的一批人,按理來說,他的忠心可以保證。但袁紹手下還有郭圖、逢紀等人經常爭功取寵。就在審配奉命鎮守鄴城之時,他忽然抓捕了許攸的家人。後者求情未果,一怒之下投降了曹操。
曹操和許攸是發小,雙方也算有些瞭解。而許攸剛剛加入曹軍麾下,只能獻上奇襲烏巢的計策,來繳納這一份投名狀。通過許攸口中,曹操瞭解到鎮守烏巢的大將,乃是淳於瓊這個無能之輩。
據《三國誌武帝紀》記載:「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淳於瓊的兵馬,有足足五萬人;而反觀曹操,只帶了五千步騎。在十倍兵力的差距之下,淳於瓊卻只能龜縮不出,可見其個人能力了。想來也能理解,畢竟淳於瓊同樣是西園八校尉出身,而且還是袁紹頗為信任的穎川籍人士。反觀頗有遠見的張頜,卻因出自冀州,而不被袁紹信任。
據《三國誌張頜傳》記載,淳於瓊被圍困烏巢以後,張郃在第一時間內提出了正確做法:「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袁紹的親信郭圖,這位謀略「堪比」諸葛亮的人,他卻給出了這樣一個餿主意:「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就這樣,袁紹竟然讓張郃帶著精銳部隊去攻擊曹操的營地,而自己則率領小部分輕騎救援烏巢。結果不言而喻:「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而郭圖再次表現出了諸葛亮的水準,他為了甩鍋,竟然誣陷張郃有反心。後者無奈,只好帶著大批精銳投降了曹操。
戰爭進行到這個地步,曹操已經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經過這幾次轉折性的小戰役,袁紹徹底失去了他的優勢。不久之後,官渡之戰落下帷幕,袁紹損兵折將,大敗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