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有哪些不同點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三國網小編告訴你。
東末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最為經典,影響也最為深遠,是推動中國歷史走向之戰。然而,有人疑惑,官渡之戰,袁紹從此一蹶不振,幾年之內,被曹操全部消滅,而赤壁之戰,曹操也是完敗,雖然從此無力南下,但依然是三國的老大,並沒有被南方的孫吳政權等消滅。其實,表面上來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決定歷史走向之戰,但這兩場戰爭有著本質的差別,最終決定了結局有所不同。
一是官渡之戰袁紹的大本營被攻破,而赤壁之戰只是外戰。 官渡之戰的結果是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就攻破,大本營是一個政權的象徵,隨著大本營被攻破,人心渙散,手下另有打算,如許攸、陳琳、張郃、高覽、辛毗等一大批謀臣武將都是因為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投往曹操的。所以,官渡之戰後,袁紹要想東山再起已不容易,因為有能力的人都不再依附他,何況,袁紹這些手下有能力的人都知道他的弱點,現在,幫助曹操打袁紹,更是不費吹灰之力。而赤壁之戰,曹操親率80萬大軍(實際不到16萬大軍再加上劉淙降軍不到8萬約23萬左右),在原劉表的根據地赤壁與孫劉聯軍3萬軍隊大戰,也就是說在其他國家的地方發動戰爭,最終曹操雖然完敗,但他的政權組織形式依然完整,國家架構還在,內部人民的思想相對穩定,人心未散,也沒有手下高級將領投降敵人,所以,曹操雖敗,但無損形式,只是脫了一層皮而已,可以東山再起。
二是曹操意在取代,孫劉意在自保。 官渡之戰,其實是袁紹政權和曹操政權的最後對決,都想一戰取代對方,所以,都是以全部實力傾巢而出,所以,戰爭的結果不是兩敗俱傷,而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官渡之戰的結果無論誰贏誰輸,都是一方取代另一方,最終曹操在這場生死大戰中取得勝利,那就意味著曹操取代了袁紹。而赤壁之戰並非如此,曹操也非傾巢而出,孫吳也非全力出擊,曹操只是率領了23萬左右的大軍,孫吳也只是出去了3萬左右的大軍,決戰在兩國的邊界,雙方都有退路,這場戰爭誰贏誰輸,都不能很快消滅對方,何況,孫吳包括劉蜀政權,都意在自保,只想將曹操打敗,讓曹操知難而退,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一。所以,赤壁之戰的孫劉聯盟都沒有想到徹底消滅對方,這也是曹操失敗後能夠全身而退的根本原因,孫劉聯軍也就沒有想過能夠消滅曹操。
三是兩之戰後核心的結局不同。 官渡之戰,袁紹作為核心,因兵敗憂鬱而死,這樣,袁紹政權失去這一核心之後,其子要想迅速取代,不是說其能力有問題,但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何況,兩子並不團結,還發生內訌,這就加速了袁紹政權的滅亡,而赤壁之戰後。作為戰敗方的曹操政權,其核心曹操健在,並沒有因戰敗而死去,核心在,人氣也就有,凝聚力也還在,所以,曹魏政權就不會自動瓦解。
四是兩場戰爭的人心向背有本質的區別。 官渡之戰袁紹真正被打敗的根本原因是曹操瞭解他清清楚楚,因為為曹操謀劃這場戰爭的核心謀士參謀郭嘉、荀攸都來自袁紹曾經的手下,對袁紹的軍事部署的特點,軍隊的戰鬥力,以及攻防等方面都瞭解的清清楚楚,可以說袁紹軍隊在曹操軍隊面對就是透明的,而且,在戰爭過程中,不斷有手下重要人物投降曹操,如許攸、陳琳、張郃、高覽、辛毗等一大批謀臣武將,而袁紹對曹操軍隊的部署並不知情,戰爭打到這個份上,袁紹焉能不敗?而赤壁之戰完全是兩軍對擂,彼此都忠心各為其主,沒有重要人物的倒戈現象,都是各自在自己的陣營中謀劃對方,所以,最終勝者一方在追擊時有所顧忌,這也是曹操最終能夠順利逃回老家的根本原因,雖然大敗,但人心相對穩定。正是人心向背的本質區別決定了戰爭結束之後敗的一方內部核心的凝聚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