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頭號悲劇人物,我以為不是孔明。他倘能審時度勢,善用人才,不致於落個星落秋風五丈原的結局。被人推許,受人重用,出將入相,無論如何,孔明足可快慰平生。頭號悲劇人物其實是孔明的部將魏延。
魏延勇武本非尋常。張郃曾與張飛大戰,令孔明心驚不已,他作司馬懿的先鋒時,孔明認為蜀將中只有魏延能敵。孔明不殺魏延,也說是惜其勇。
魏延頗有謀略。孔明北伐,前前後後只出祁山,都不能成功。魏延當初就獻計,願領五千兵出子午谷直撲長安,關中可一戰而定。司馬懿對此甚為忌憚,孔明卻以謹慎為由不用。
魏延頗能帶兵。劉備伐吳時,魏延以漢中太守的身份領兵防魏。馬超帶兵時曾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此時也不過是充當魏延的副手,他位列五虎大將,與關羽等並列,地位是在魏延之上的,這證明魏延帶兵的能力不在馬超之下。司馬懿策動五路兵伐蜀,南邊的一路孟獲十萬兵被魏延用疑兵計殺退。雖說是孔明授計,但千里外行軍戰陣總不全靠錦囊。
尤為可取的是,魏延識大體。這一點是對孔明方面而言的。曹操南征,孔明勸劉備棄樊城、取襄陽,蔡瑁、張允等拒放劉備入城,魏延「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第41回)當下奪了城門,放下吊橋,呼劉備入城。關羽戰長沙,是魏延殺掉太守韓玄、救了黃忠,帶人獻了城池,若不如此,關羽以區區五百人豈能攻城掠地?演義關於這段故事的描寫有:「『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相從者數百餘人。」從魏延這兩番話及作為,可知他識大體。黃忠後來多次斬將立功,列五虎大將,魏延這場獻城救人的功勞應該不算小。如果魏延是投機者,何不投向兵多將廣勢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反而投奔勢單力薄、無立足之地的劉備呢?
無論如何,魏延算得上演義中出類拔萃的武將,也曾多次立功,是無愧於蜀漢的。然而不僅不獲孔明重用,在他救黃忠、獻長沙之初,孔明不但不賞,反倒要殺,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地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如果魏延獻城不義,則孔明等欲取長沙是不合道義的,孔明的理由不通。法正、孟達獻西川,深得孔明常識,嚴顏降張飛,一路招降蜀將,也受看重。劉璋雖然黯弱,總算是劉備族人,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惡行;而韓玄「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殺他的魏延反倒被責為不忠不義,可見孔明待人是兩套標準。魏延有功不賞的另一條理由是腦後有反骨。終孔明一生,魏延並沒有叛蜀,行事上也無損於孔明大計。他不聽孔明遺命是真的,但那也是孔明用人不盡其力逼出來的。
縱觀演義,魏延有為蜀漢效勞的願望,也有與此相稱的才幹,堪稱韓信的演義版,卻不為出將入相、有王佐之才的孔明所用,更為甚者,孔明臨終前反而設下計策取魏延性命,這正是魏延成為頭號悲劇人物的原因。孔明的悲劇,恰恰是出於缺乏韓信般的帥才。今人若不為魏延而哀,注定落個孔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