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在亂世時平定天下的帝王有好幾人。漢末亂世,軍閥割據,曹操手下賢才雲集,良將齊全,曹操本人又文韜武略,論才能理應並不輸給那些實現統一的帝王們。然而他卻傾盡一生也未得天下,這是由於他生平中做出過某些錯誤的決策斷送了他一統天下的大業,還是因為當時的大環境所造成的必定結局?
曹操的一個致命短板,這個短板決定了他不可能完成統一。
曹操的短板在哪呢?如果去看曹操半生征戰的歷史,會發現,曹操的「作戰半徑」非常短,請原諒我用了一個現代戰鬥機的名詞,因為我想不到還有比這更貼切的描述。從曹操在兗州討伐陶謙開始,無論是陶謙這樣的對手,還是袁紹這樣的巨無霸,曹操沒有一次能一口吃下的,他每次能夠持續的作戰週期都非常短。
什麼原因呢?因為曹操一直在遭遇背叛,只要他一離開自己的根據地,立刻就有叛亂。在他一生,董承、嚴才、耿紀、候音魏諷相繼叛亂,其中耿紀叛亂發生在曹操平定漢中之後,此時成都的劉備政權一日三警,只要曹操南下,就是一鼓而下的局勢,但曹操還是機智選擇了回師,果然馬上就有叛亂,然後第二年就傳來了劉備佔據漢中的消息。
曹操太缺一個強勢的兒子幫他坐鎮後方了。
曹操是肉還沒有燉爛,就已經按下葫蘆浮起瓢,必須到處救火,他只能依賴自己超強的軍事能力去解決問題。他一個比較大的繼承人死在張繡手裡,等到曹丕成年,曹操集團終於有了自己穩定的第二核心,就算是曹丕,表現也並沒有多麼強力,然而曹操已經開始老了,等到曹彰這種能帶兵的兒子成年,曹操為了確立曹丕的權威,已經不敢再過多使用了。
這就是曹操的悲劇。如果歷史可以回頭,曹操一定不會去上張繡嬸嬸的床。
你能理解曹操對關羽的喜愛嗎?先主不分兵則以,分兵則用關羽。劉備比他幸運,劉備有一個可以無限信任的關羽獨當一面。
你能理解「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種情懷嗎?雖然孫權常被嘲諷是「孫十萬」,可曹操要是有一個能在十六歲就能坐斷東南的兒子,這天下怎麼會三分?